说起这美国女主播,我当初可是下了点功夫去琢磨过的。不是说对她们个人有多大兴趣,主要是那时候公司想搞个什么新栏目,说是要“国际化接轨”,老板就让我去研究研究,看看人家国外的,尤其是美国的女主播,是怎么个主持法,有什么值得咱们借鉴的。
我的“研究”之路
第一步:海量观看,找感觉。
我当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下了班回家就开电脑,上各种视频网站扒拉。一开始没啥头绪,就逮着那些出名的、或者看着封面顺眼的就点进去看。新闻播报的、脱口秀的、访谈节目的,甚至还有些生活类、天气预报的,我都看了个遍。那段时间,我老婆都说我魔怔了,天天对着屏幕看洋妞儿说话。
第二步:分类归纳,找特点。
看得多了,就慢慢琢磨出点道道来了。我发现她们大致能分成几类:
- 新闻主播型:这类主播给我的感觉就是专业、沉稳。吐字清晰,语速不快不慢,表情管理特别到位,就算天塌下来估计她们也能面不改色地播报完。她们的穿着打扮也比较正式,多半是职业套装。
- 访谈/脱口秀型:这类就活泼多了。她们特别擅长调动气氛,跟嘉宾互动游刃有余,有时候还挺幽默的。我注意到她们的控场能力特别强,能把话题很自然地引导下去。
- 天气/生活型:这种就更接地气一些,感觉就像邻家大姐姐在跟你聊天。她们的表情丰富,肢体语言也多,播报天气的时候,经常会指着大屏幕上的地图比划,有时候还会因为穿了绿衣服导致身体“透明”啥的,也挺有意思。
第三步:模仿与思考,找差距。
我还特意找了几个我觉得不错的片段,试着去模仿她们的语气、停顿,甚至是一些微表情。结果你猜怎么着?太难了!
是语言关,虽然我英文也还凑合,但人家那种地道的俚语、文化梗,我有时候就反应不过来。是那种自信和松弛感,感觉是骨子里带出来的,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学会的。人家对着镜头就像对着老朋友聊天一样,我对着镜子练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我就寻思,这玩意儿,真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人家背后肯定也是下了苦功夫的,而且文化环境、观众喜好都不一样,咱们想直接“借鉴”,恐怕水土不服。
实践的“成果”与反思
后来我把我这些“研究成果”整理了一下,给老板汇报。我说,人家美国女主播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专业素养高、应变能力强、风格多样啥的。但是,咱们不能全盘照搬,得结合咱们自己的特点来。
比如,她们有些互动方式可能过于开放,咱们国内观众不一定能接受。还有她们的幽默感,很多时候是基于她们的文化背景,咱们直接拿来用,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老板听了之后,也没说就让我先放着。结果那“国际化接轨”的新栏目,后来也不了了之了。估计老板也觉得这事儿没那么容易搞。
虽然项目没成,但我这番“实践”下来,也算开了眼界。至少我知道了,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人家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有门道的。而且也更明白了一点,学习借鉴是好的,但盲目模仿肯定不行,还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才行。
现在再看到电视上那些美国女主播,我心里就不再是单纯看个热闹了,多少会带着点“研究”过的眼光,琢磨琢磨人家这话术、这节奏,也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