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看到克里斯埃文斯的消息,不是说他身材咋样,就是猜他会不会回去继续演美国队长。每次看到他,第一反应确实就是那个拿着盾牌的样子,好像他整个人就跟那个角色绑死了一样。
这事儿,让我想了挺多。不光是演员,好像咱们平时生活里也特别容易这样。给一个人贴个标签,比如“,那个是搞技术的,肯定很闷”,或者“那个人看着就不好说话”。一旦这个印象形成了,后面就很难改,看到的好像都是符合这个标签的东西。
我自己的小实践
正好前段时间,我自个儿也琢磨这事儿。起因是公司里来了个新人,小李。刚来那会儿,话不多,开会也不咋发言,别人跟他搭话也就“嗯”地回几句。没过几天,办公室里就有人私下说,这小李是不是有点“高冷”,或者“不太合群”。
我一开始也有点这种感觉。但我转念一想,刚来新环境,谁不需要点时间适应?于是我就刻意多观察了一下,也没特意去套近乎,就是留心看看。
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放下预判。 我跟自己说,别急着下先看看再说。
第二步:留意细节。 我发现他虽然话少,但每次别人需要帮忙,比如搬个东西、弄个打印机啥的,他看到了都会默默搭把手。有一次下午茶,大家都在抢热门的零食,他把自己那份里挺受欢迎的一个小蛋糕,悄悄推给了旁边一个没抢到的实习生。
第三步:找机会互动。 有次午饭,正好碰到,就随便聊了几句。一开始他还是有点拘谨,但聊到他桌上的一个动漫手办(我刚好也知道那个作品),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话匣子也打开了点,跟我说了不少关于那个角色的事儿,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爱
结果?
几周下来,我发现小李压根儿就不是什么“高冷”。他就是个性格偏内向、有点慢热的人。熟了之后,挺真诚,也有自己的兴趣点。办公室里后来慢慢也有人发现了他热心肠的一面,对他的看法也变了。
这回“实践”,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就是让我自己更明白了一点:看人不能太片面,不能光凭第一印象或者别人说的几句话就定了性。就像克里斯埃文斯,大家老盯着“美国队长”,但他肯定还有很多别的面,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咱们身边的人也是一样,得多看看,别急着贴标签。这过程虽然慢,但挺有意思的,能发现不少之前忽略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