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语文考满分这事儿,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得下实打实的功夫。我一开始语文也就那样,时好时坏,尤其是作文,感觉每次都在“赌”,看运气。
后来有次考试成绩下来,真的给我整不会了,挺受打击的。我就琢磨,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下去了,得真搞明白这语文到底咋学,咋才能考我就下决心,冲着满分去试试,就算不行,也得把方法摸透了。
我第一步做的,就是返璞归真,抓基础。听着挺土的,但真管用。
- 死磕阅读量: 不光看课本,什么杂七杂八的书、报纸、甚至一些写得还不错的公众号文章,我都看。就是为了培养那个“语感”,让自己沉浸在文字里。
- 抠字词: 不是干巴巴背字典。我看到好词、生词,就想办法自己造句用起来,哪怕刚开始用得蹩脚,也得逼自己用。还有成语,不光知道意思,还得知道用在哪儿合适。
- 练字: 这点很多人可能不屑,觉得浪费时间。但我跟你说,一手干净整洁的字,卷面分就能少丢,有时候印象分也很重要。我当时就每天坚持写一小段,不求多但求工整。
针对性地攻克难点
光有基础还不够,考试考什么,就得练什么。
阅读理解这块,我逼自己改掉“凭感觉”答题的毛病。每道题的答案,必须在原文里找到依据,用笔划出来。找不到依据的,宁可空着(这是练习时,考试不能空),也不能瞎蒙。练多了,找信息点的速度和准度就上来了。
古诗文、文言文这块,没啥捷径,就是老老实实背诵,理解。把常见的实词、虚词意思弄懂,翻译个八九不离十。特别是那些重点篇目,更是要滚瓜烂熟。
至于作文,这可是大头。我搞了个“素材本”,平时看到好的例子、名言、有意思的观点,就随手记下来。写之前,必须先列提纲,哪怕很简单,也要把结构想清楚。开头怎么写,中间分几层,用什么例子,结尾怎么收。这样写起来思路清晰,不容易跑偏,也不会写到一半没话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和反思。我给自己定了每天必须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雷打不动。做错的题,不是对完答案就扔了,而是专门整理到错题本上,旁边写清楚为什么错,正确的思路是什么。隔段时间就翻翻错题本,比做新题效果还
就这么一点点啃,一点点磨。过程挺枯燥的,真的,有时候也想放弃。但想着之前那糟糕的分数,就咬咬牙继续了。慢慢地,就感觉不一样了,做题越来越顺手,心里也有底了。
能拿到满分,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前面那些笨功夫的回报。感觉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个分数,而是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语文的方法,不再怕它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