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这“i罩杯”的实践记录,可不是指那个啥,是指我最近折腾的一个智能家居项目,灵感来源于我老觉得家里灯光不够智能,想搞个能根据场景自动调节的玩意儿。
我寻思着直接买一套得了,省事儿。结果一看价格,嚯,好家伙,真把我当“i罩杯”了,狠狠地割韭菜。这我能忍?必须自己动手!
我得摸清门路。上网查资料,看教程,那段时间我眼睛都快黏在屏幕上了。什么树莓派、HomeAssistant、Zigbee、Wi-Fi,各种名词往我脑子里钻,感觉自己像个刚入门的小白。
啃了几天硬骨头,总算理清了大概思路。我决定用树莓派当控制中心,HomeAssistant做系统,再买一些智能灯泡和传感器。
接下来就是采购环节。树莓派我直接买了个4B,性能杠杠的。智能灯泡选了几个支持Zigbee协议的,因为据说比Wi-Fi稳定,而且功耗低。传感器买了温湿度、光照度的,准备用来检测环境数据。
东西到手,就开始折腾。先把树莓派刷上HomeAssistant的系统,这步还算顺利,按照教程一步一步来就行。
然后就是配置HomeAssistant,连接各种设备。这步可把我折腾够呛。灯泡死活连不上,搞得我怀疑是不是买到假货了。后来发现是Zigbee网关没配折腾了半天才搞定。
传感器连接也遇到点小麻烦,主要是HomeAssistant里的配置比较复杂,各种实体ID、属性ID,看得我头大。好在网上资料多,一点点查,一点点试,总算把数据都搞出来了。
设备都连上后,就可以开始设置自动化场景了。我先搞了个最简单的:当光照度低于某个值时,自动打开灯泡。这功能实现起来很简单,HomeAssistant里有可视化界面,拖拖拽拽就能完成。
后来我又搞了更复杂的场景:根据时间和天气自动调节灯光颜色和亮度。比如,早上用暖色调,亮度高一点,晚上用冷色调,亮度低一点。阴天的时候,自动提高亮度。
为了让系统更智能,我还接入了语音控制。用小爱同学控制灯光,那感觉,倍儿爽!
我这套“i罩杯”智能家居系统已经基本成型了。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但效果还是不错的。每天回家,灯光自动亮起,温度湿度自动调节,感觉生活品质都提高了。
回顾这回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动手能力真的很重要!遇到问题,不要怕,一点点查资料,一点点试错,总能找到解决方案。而且自己动手做的东西,用起来更有成就感。
这套系统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接入更多的传感器,实现更精细的控制。还可以加入机器学习算法,让系统更智能地学习我的习惯。
智能家居这条路,还很长,我会继续折腾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