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布洛迪,我这还真有点儿自己的小故事,或者说,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一段经历。
我一开始对他也没啥特别感觉,就跟咱们平时刷到的那些明星差不多,脸熟,但叫不上名儿,或者说,压根儿没往心里去。那时候我瞎看电影,啥火看也没个固定口味。
初识布洛迪,有点儿懵
转折点是有一次,具体哪天我也记不清了,反正挺偶然的,在家没事干,翻电影看。就那么巧,点开了那部让他拿大奖的《钢琴家》。哥们儿,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电影不是太好了,好得我心里堵得慌。尤其是布洛迪演的那个劲儿,那种绝望里透着点儿韧劲儿,眼神,我的天,太有戏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叫啥,就觉得这演员牛。
看完之后我就特意去搜了一下,,阿德里安·布洛迪。这才算正儿八经把人和名儿对上了。我还记得当时就想,这哥们儿为了这戏得遭多大罪,瘦得跟猴儿似的,那不是装出来的。
开始“实践”:一部部看,一点点品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找他的片子看。一部接一部,什么《山丘之王》,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反正只要是他演的,我都想瞅瞅。我发现这哥们儿,演戏路子挺特别的。他身上老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忧郁劲儿,但又不是那种娘们儿唧唧的,是种挺深沉的感觉。你看他拿奥斯卡那会儿,那么年轻,就已经是影帝了,还是最年轻的,牛!
看电影喜欢琢磨。看布洛迪的戏,我就老琢磨他那表情,那小动作。比如他在《钢琴家》里弹琴那段,手指头好像真的有灵魂似的。还有他在其他一些片子里,哪怕台词不多,就靠眼神和肢体,也能把角色那股劲儿给演出来。
我还特意去查了查他的资料,说是他妈是摄影家,估计从小耳濡目染,对镜头感、人物情绪啥的,有天生的敏感度。这玩意儿,有时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他自己也说过,从小就想当演员,这份执着也挺让人佩服的。
琢磨出来的个人感受
对我来说,‘实践’布洛迪,就是看他的电影,感受他塑造的那些角色。我发现,他不是那种演啥都像他自己的演员,他是那种能把自己揉碎了,再捏成角色样子的演员。你看他演《钢琴家》的斯皮尔曼,再看他演别的角色,感觉完全不一样,但你又能隐约感觉到,这还是布洛迪,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
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就像咱们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做出来味道就不一样。布洛迪就是那个能把普通食材做出绝味的大厨。他演的角色,总能让你记住,让你回味。他身上那股子忧郁气质,好像是他天生的招牌,但又不局限于此。
最近我还听说他好像又凭什么《粗野派》拿了个大奖?这我还真得找来看看,看看这哥们儿现在又琢磨出啥新道道了。反正,好演员的戏,啥时候看都不嫌晚,每次看可能都有新发现,这就是我“实践”布洛迪的最大乐趣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