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儿个就说说“勒保斯基”这事儿。我寻思着,这玩意儿不就是图个乐呵,整点儿轻松的嘛就跟我那帮哥们儿合计着,咱们也搞个“勒保斯基”主题的聚会,想着大伙儿穿个睡袍,喝点白俄,打打保龄球啥的,多“督爷”范儿,多自在。
结果?我还是太年轻了。
这事儿一宣布出去,好家伙,立马就炸锅了。你以为的“勒保斯基”跟别人以为的“勒保斯基”,那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儿!
有些人,跟我差不多,脑子里就是那个穿着邋遢,万事不愁的“督爷”。他们就开始琢磨哪儿淘换便宜的浴袍,或者怎么把保龄球衫穿出范儿来。这部分还算靠谱。
可另一拨人,特别是岁数大点儿的,一听“勒保斯基”,立马想到的是电影里那个坐轮椅的“大勒保斯基”——那个有钱的老头。他们就开始问了:“这主题是不是有点太严肃了?我们要不要讨论点啥深刻的话题?” 我当时就懵了,深刻?咱不就图个乐呵么?
更绝的是,还有几个小年轻,估计是科恩兄弟的电影没看多少,倒是漫威宇宙看得挺溜。他们蹦出来一句:“!勒保斯基!我知道!是不是雷神那个胖胖的造型?咱们是不是要搞点超级英雄元素?” 当时我就感觉,我那块本来挺好的地毯,好像被人尿上面了,心里那个堵。
主题派对变大杂烩现场
筹备过程那叫一个乱。有人坚持要放轻松的摇滚乐,有人说得来点儿庄重的古典乐才配得上“大勒保斯基”的身份。还有人问,现场是不是得弄个假的轮椅,或者整个假的“以太粒子”眼药水瓶子当道具。我寻思着,这都哪儿跟哪儿!
聚会那天,简直没眼看。门口负责签到的哥们儿都不知道该怎么介绍今天的主题了。里头那场景,活脱脱一个行为艺术大展。
- 几个穿着睡袍,踩着拖鞋的,端着牛奶(因为白俄的奶油没买够),一脸“随便,我不在乎”的表情。
- 几个西装革履,表情严肃,四处打量,好像在等什么重要人物发言。
- 还有那么一两位,真的搞来了不知道从哪儿淘换的塑料锤子,在那儿模仿雷神,还问有没有啤酒可以无限续杯。
整个场子,就跟那电影里头似的,一堆不搭噶的人,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由头凑到一块儿,然后事情就往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了。
后来我琢磨这事儿,这不就跟我之前待过的一个公司似的么?当时我们接了个项目,不大不小,老板随口起了个代号,叫“老好人计划”,意思就是这项目简单,容易出成果,皆大欢喜那种。
你猜怎么着?
一开始大家也都觉得挺结果,不同部门对这个“老好人”的理解,那简直是天差地别。市场部觉得这是个扩展品牌认知度的好机会,要搞得声势浩大;技术部觉得这是个展现他们最新技术的试验田,恨不得把所有新玩意儿都塞进去;设计部说这得体现公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界面要怎么怎么炫酷。客户那边,也是一会儿一个想法,今天觉得这样明天又觉得那样妙。
来来回回折腾,那“老好人计划”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玩意儿。预算超了,工期拖了,上线的东西,谁都不满意。跟我们那个“勒保斯基”派对一个德行,看着热闹,里头一团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结果就是瞎折腾。
现在再有人跟我提“勒保斯基”,我脑子里蹦出来的,不光是电影里那些个经典场面了,还有我们那次乱七八糟的派对,以及那个名不副实的“老好人计划”。这玩意儿有时候真不是个褒义词,它代表的是一种由误解和沟通不畅导致的混乱,一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理”但事情就是办砸了的无奈。
实践下来,我算是明白了,想让所有人都对一个东西有同样的理解,太难了。还不如学学“督爷”本人,啥事儿“随便”,可能还落个清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