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风桥”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意思的,有点诗情画意那么个感觉。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大利索了,不像年轻人那样总想着跑老远去看什么网红景点。什么凤凰古城的风桥,颐和园的豳风桥,照片上瞅瞅得了,真让我去挤那一趟,够呛。
但这名字,就在我脑子里转悠。风和桥,多好的组合。我就琢磨着,咱也别老是坐着喝茶看报纸,也得给自己找点乐子不是?干脆,在自家那个小阳台上,也整个“风桥”玩玩儿。
一开始想得挺美。寻思着这玩意儿能有多难?不就是几根竹竿,几条绳子,搭个小桥的模样,再挂点能随风动弹的小玩意儿,齐活!我还专门画了个草图,自我感觉良觉得这设计简直巧妙,既有桥的形态,又能捕捉微风,肯定特有禅意。
结果?现实哐哐打脸。
第一步是找材料。我先是去了趟花鸟市场,想找点细竹竿。好家伙,那竹竿要么粗得像打狗棒,要么细得跟面条似的,风一吹自己就先散架了。老板还一个劲儿问我:“大爷,您这是要搭葡萄架还是插花用?” 我说我要做个“风桥”,老板一脸“这老头是不是闲得慌”的表情。
折腾了半天,在一家手工店买了些小木条和几根稍微像样点的小竹竿。回家就开始捣鼓。搭桥身的时候,那叫一个费劲。你想,阳台就那么点地方,我又不想钉钉子破坏墙面。这小木条用胶水粘,不结实;用细绳绑,歪歪扭扭,怎么看怎么像个…灾后重建现场。
我老伴儿过来看了一眼,撇撇嘴:“老张,你这桥…风还没来,自己可别先塌了。” 你别说,还真让她说着了。刚搭出个雏形,我一不小心碰了一下,哗,散了。
那时候真有点上头。 我这犟脾气,还就不信了!捡起来,重新弄。结构改了好几版,总算勉强立住了,虽然看着还是有点摇摇晃晃。接下来是“风”的部分。我原先想的是挂几片轻薄的彩色布条,风一吹,飘飘洒洒,多好看。结果布条一挂上去,得,整个一招魂幡,一点美感都没有。后来又试了小风车,太幼稚。试了小铃铛,声音倒是有了,但风小了它不动,风大了又叮叮当当吵得人脑仁疼。
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一个礼拜。 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后来的垂头丧气,再到咬牙坚持。我算是想明白了。咱这阳台上的“风桥”,跟人家正经景点的大桥能一样吗?追求那个形态,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嘛
我做了个“减法”。 把桥的形态给简化了,与其说是个桥,不如说是一个能挂东西的小架子,用了几根细铝管,更轻巧也更稳当。上面,就挂了几个声音很轻柔的小风铃,还有几片打磨过的小木片,涂了点清漆,风吹过来的时候,木片会轻轻地互相碰撞,发出“嗒嗒”的细微声音,配合着风铃,倒也别有一番味道。
现在这“风桥”,虽然跟我最初画的那个草图比,简直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但它就静静地立在我家阳台角落。每天傍晚,风吹过来的时候,能听到那细细碎碎的声音,心里也挺平静的。
这事儿,让我想起以前在单位搞的一些项目。年轻那会儿,也是一腔热血,总想搞个大的,方案做得漂漂亮亮,PPT能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真执行起来,各种问题就都冒出来了。 预算不够了,人手不足了,合作部门不给力了,技术实现不了,等等等等。能把核心功能保住,项目顺利上线,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跟最初那个“完美设想”比,往往也是面目全非。
所以说,这人呐,有时候就是得学会跟自己和解。目标定得高是好事,但过程中也得懂得变通。 追求完美当然没错,可死磕到底,可能啥也落不着。我这小小的“风桥”,虽然简陋,但它好歹是成了,也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点乐趣。这就够了,不是吗?至少,比我那些压箱底的、只停留在图纸上的“宏伟计划”,要实在得多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