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这个“3866”,这数字最近老在我脑子里晃悠,不吐不快。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几个月前我们单位接手一个项目说起。
最初的困惑与接触
领导神神秘秘地说有个代号“3866”的活儿要我们跟进。大伙儿都挺懵的,这“3866”是啥玩意儿?有人私下猜是不是哪个新政策的编号,还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哪个股票代码,像那个什么青岛银行股票代码之类的,毕竟之前也接触过一些莫名其妙的代号。后来文件下来一部分,提到什么“三大底座、八个平台、六类主体、六项机制”,听着就挺宏大,但具体是还是云里雾里。
我就被安排去对接其中一块,主要是跟“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这块儿沾点边。说是要搞明白我们这片儿未来需要啥样的人,学校专业怎么跟着变。好家伙,这摊子可不小。
我的实践过程与记录
第一步:摸底调研,一头雾水
我先是找了些公开资料,看到有新闻说某地中考考生刚好是3866名,还有什么货船搁浅求救也叫“鄂黄冈货3866”,甚至还有公司申请了个专利,名字里也带“3866”,叫“轨道交通变电所电缆敷设智能设计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这“3866”真是无处不在,但跟我手头这活儿有啥直接关系,还是没整明白。难道是想让我们预测这3866个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是说要设计个系统,避免3866条船搁浅?越想越离谱。
第二步:内部讨论,各自解读
没办法,只能先从领导给的那几句“三大底座”啥的开始抠字眼。我们开了好几次小会,每个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样。有人觉得“3866”可能就是个内部的统称,代表了一系列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项目集合。有人觉得这是要对标某个先进地区的经验,那个“3866”可能就是人家成功模式的一个代号。
我负责的那块,就更是头大。要预测人才需求,得有数据支撑?要去对接各个行业,了解他们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还要跟各个职业院校沟通,看看他们的专业设置情况。这工作量,想想都刺激。
第三步:硬着头皮,尝试推进
我先是整理了一堆问卷,准备发给一些重点企业和学校。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电话沟通和上门拜访。企业那边,有的很配合,有的就觉得我们这是瞎折腾,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年啥样,还预测三五年后?学校那边倒是热情,但他们也头疼,专业调整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涉及到师资、设备、招生一大堆问题。
我还参加了几个所谓的人才交流会,比如那个什么“好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想从中找点灵感。看到现场人头攒动,毕业生们一脸迷茫,用人单位的摊位前也是冷热不均。我心想这“3866工程”要是真能把人才供需给捋顺了,那可真是功德一件。
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各种数据和报告里,什么“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也画了好几版草稿,感觉自己快成了半个统计员和半个规划师。但心里一直没底,总觉得这些东西离真正落地还有十万八千里。
磕磕绊绊与初步实现
折腾了小半年,我们这个所谓的“3866”项目,总算是有了点眉目,但远没达到最初设想的那么牛掰。
就我负责这块来说,我们最终是出了一份《本地区未来三年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初步分析报告》,里面列举了一些紧缺岗位和技能方向。然后也给职业院校提了几个专业调整的建议方向,比如结合本地新冒出来的什么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这些。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好歹是交了差。
回过头来看,这个“3866”更像是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推动我们去做一些早就该做但一直没下决心去做的事情的契机。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代号莫名其妙,甚至有点像个数字游戏,比如某个股票的今开价、最低价啥的,纯粹是个数字符号。但推动的过程中,确实也让我们对本地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的感悟嘛就是很多时候,事情看着挺玄乎,名字也取得挺唬人,但真做起来,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 甭管叫“3866”还是“8633”,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这回的实践,虽然磕磕绊绊,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总算是从一堆看似不相干的信息里,理出了一条工作主线,并且硬着头皮往前拱了拱,也算是没白折腾。
希望以后再遇到这种代号式的任务,能给的指引更明确点,别让大家伙儿一开始就猜谜语似的,太耗费心神了。实践出真知,这回的“3866”经历,也算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