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来聊聊这个“金摇杆奖”,我关注这玩意儿有些年头了。最早的时候,我对这些奖项没啥特别感觉,就觉得,,又一个游戏评奖的,跟咱关系不大。
我的初体验与认知转变
我记得那会儿刚接触网络游戏没多久,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第一次正儿八经注意到金摇杆奖,大概是在一些老牌的游戏论坛里,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有人说它是“游戏界的奥斯卡”,历史悠久,好像是1983年就开始了,英国人搞的。那时候我就想,嚯,这么早就有了,那确实有点东西。
我的实践过程,就是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开始的。我就是看看新闻,,《生还者2》拿了年度最佳,,《艾尔登法环》也拿了。没啥特别的参与感,就是“知道了”这么个状态。
转折点大概是有一年,我特别沉迷一款游戏,天天泡在里面。然后就听说它提名了金摇杆奖。那时候,我才第一次主动去了解这个奖项的投票机制。发现原来它叫“玩家奖”,很多奖项真的是全球玩家在GamesRadar+网站上投票选出来的。这就有意思了,咱也能掺和一脚了!
我的“折腾”记录
从那以后,我的“实践”就开始了。具体咋操作?
- 关注提名阶段:每年差不多时候,我就会开始留意金摇杆奖啥时候开始公布提名名单。以前可能就是扫一眼,现在我会仔细看看,有哪些游戏是我玩过的,哪些是我听说过但没机会玩的。
- 参与投票(如果我乐意):看到自己真心喜欢的游戏入围了,尤其是那种投入了很多时间和感情的,我就会去它们的投票页面支持一下。过程也不复杂,就是注册个账号,点点点。虽然知道自己这一票可能改变不了啥大局,但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参与感。
- 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会看看不同的奖项分类,比如“最佳配乐”、“最佳视觉设计”、“小型工作室独立游戏作品”这些。有时候我会想,这个游戏拿这个奖,我认同不?那个游戏为啥没提名?就开始自己琢磨,也算是对自己游戏品味的一种梳理。
- 等待并讨论结果:开奖那阵子,我也会特别关注。看看最终结果是不是跟我预想的一样。然后,就会去游戏社群里,比如贴,玩家群,跟大伙儿一起讨论。哪个游戏是实至名归,哪个是爆冷,哪个又是遗珠之憾。这种讨论,比奖项本身更有意思。
就拿最近的说,《黑神话:悟空》 这游戏,从一出来就抓人眼球。今年它在金摇杆奖上拿了年度最佳游戏和最佳视觉设计奖,我看到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挺感慨的。咱中国的游戏能拿到这种国际大奖,而且是分量这么重的“终极年度游戏”,确实是长脸。我虽然还没玩到,但之前的各种演示和大家的期待,都让我觉得这奖拿得有底气。
还有像之前的《博德之门3》,那也是横扫各大奖项,金摇杆肯定也少不了它。这些游戏能获奖,也反过来印证了它们在玩家群体中的口碑和影响力。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感受
所以你看,我这所谓的“实践”,就是从一个游戏玩家的角度,去关注、去参与、去思考一个行业奖项的过程。它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活,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金摇杆奖对我来说,现在更像是一个年度的游戏风向标,也是一个跟其他玩家交流的由头。通过关注它,我能了解到更多优秀的游戏作品,也能感受到全球玩家的口味和偏这个过程,挺好玩的。
一开始可能觉得这些奖项离我们很远,但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为你喜欢的游戏摇旗呐喊,或者因为某个结果跟大家讨论得面红耳赤,你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游戏生活的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