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环境光遮蔽,我最近也捣鼓了挺久。我做的那个场景,总感觉有点飘,不够实在,尤其是角落和缝隙里,亮堂堂的,看着就假。
然后就想起来有这么个叫环境光遮蔽的东西,好像能让这些地方暗下去,显得更有层次感。我就去找这个设置。
寻找和开启
这玩意儿一般都在渲染设置或者后期效果那一块。我用的是我常用的那个三维软件,反正找了半天,总算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给勾上了“环境光遮蔽”这个选项。
一打开,嚯! 效果是出来了,但是那个黑边,有时候太重了,跟描了黑线似的,要么就是脏兮兮的一片。看着就不对劲。
开始调整参数
这时候就不能光开着就完事了,得细调。我主要动了下面几个地方:
- 强度或者叫因子: 这个最直接,就是控制那个遮蔽效果有多黑。拉太高了,整个画面都暗沉沉的,跟好久没打扫卫生似的。我就一点点往回调,找到一个既能看清暗部细节,又能让角落显得比较自然的程度。
- 距离或者叫半径: 这个是控制影响范围的。值小的话,就只有特别小的缝隙里有阴影;值大的话,连稍微远点的地方都会被影响到,看着也不真实。我就对着模型反复试,看哪个距离下,那个阴影刚好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比如墙角、物体接触的地方。
- 采样或者质量: 有时候开了之后,那个阴影噪点特别多,一粒一粒的,跟撒了芝麻一样。那就得找找有没有采样或者质量的设置,把它拉高点。这个拉高了之后,渲染或者跑起来就慢了,所以得找个平衡,效果能接受,速度也别太慢。
- 模糊: 有些软件还有个模糊选项,能让那个阴影边缘柔和一点,不那么生硬。我也试着开了点,感觉好一些。
反复对比和最终效果
调整这些东西,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我基本上是调一下,渲染个小图看看,不行再调,再看。来来回回搞了好几次,不停地渲染小样看效果。
把原来的图和加了环境光遮蔽并且仔细调过的图放一起对比,差别还是挺明显的。确实感觉不一样了,物体都“坐”实了,模型之间的连接处、缝隙里的阴影让整个场景看着更有深度,没那么飘了,真实感强了不少。
这个环境光遮蔽还是挺有用的,虽然调起来可能有点烦,需要点耐心去试,但加了之后,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确实能上去一截。反正我以后做东西,这个效果基本上是必开的了,稍微花点时间调调,效果提升很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