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梦想”实践记录
刚来这城市那会儿,脑子里想的挺美的。也不是说要发多大财,就是觉得,得在这儿有个自个儿的地儿,不用老搬家,心里踏实。这就是我最初那点“城市梦想”,挺简单的,就是要个窝。
第一步:攒钱,玩命攒钱
这第一步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攒钱。那时候工资不高,消费倒是不低。怎么办?省呗。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吃: 能自己做饭就绝不下馆子,带饭成了常态。以前爱喝的奶茶咖啡?戒了。
穿: 衣服够穿就行,啥新款、潮流,跟我没关系。买衣服先看打折区。
住: 合租房里最小的那间,能省一点是一点。
行: 能走路不坐公交,能坐公交不打车。那几年真是把这城市公交线路摸得透透的。
就这么一点点抠,银行卡数字涨得那叫一个慢。有时候也怀疑,这么苦哈哈的到底图但一想到能有个自己的家,又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开始行动:看房,无尽的看房
攒了好几年,感觉首付差不多够边了(是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看房。好家伙,这一看,才知道现实有多骨感。
最初的想法: 想着位置不能太偏,交通得方便,小区环境不能太差,房子本身也别太破。听起来要求不高?但一对上价格,脸就被打肿了。
跟着中介跑东跑西,周末基本都耗在看房路上了。看的房子多了,啥奇葩户型、老破小都见识了。有的房子,图片看着还行,实地一看,不是采光差得像地窖,就是邻里环境乱糟糟。要么就是价格合适,但地方偏得上班通勤得俩小时起步。
那段时间,真是身心俱疲。每天刷房源信息刷到半夜,周末跑断腿,希望燃起又破灭,反反复复。
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看了大半年,人也冷静下来了。意识到按最初的想法,凭我手里的这点钱,根本不可能。要么继续攒钱,等个遥遥无期;要么就得调整预期,做出妥协。
我选了后者。开始重新划定范围:
区域: 不再强求市中心或者热门区域,开始看一些稍微远点,但有地铁规划或者通勤时间还能接受的地方。
房龄: 新房基本不指望了,目光转向一些房龄稍长但结构还行的二手房。
面积: 从最初幻想的两室一厅,缩减到一室一厅,甚至考虑小户型的一居室。
说白了,就是不断降低标准,向现实低头。这个过程挺难受的,感觉自己的“梦想”在一点点缩水。
最终落地:一个“够用”的家
又经过一番折腾,总算是在一个交通还算便利的老小区里,找到了一个面积不大、房龄不小的房子。总价勉强够得上首付,月供也在承受范围内。
房子本身条件一般,到手后还得再花一笔钱重新装修。但好歹,地段还行,周边配套也算齐全。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在这个城市,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落脚点。
签合同、办贷款、过户… 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人瘦了一圈,但也确实松了口气。拿到钥匙那天,站在空荡荡的毛坯房里,谈不上多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总算搞定了”的疲惫和踏实。
现在住进来了,每天通勤时间是长了点,房子小了点,装修也是一切从简。但下班回家,打开门是自己的空间,不用担心房东催租,不用担心随时搬家,这种感觉,确实不一样。
回过头看,这个过程跟我最初设想的“城市梦想”差挺远的。没那么光鲜亮丽,充满了妥协和无奈。但或许,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在城市里打拼的真实写照。先扎下根,活下去,至于“梦想”的样子,可能在现实的打磨下,早就变了形状,变得更实际,也更触手可及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