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前段时间瞎折腾的一个东西,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爬行者”运输车。这玩意儿不是开玩笑的,看图片和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这家伙太猛了,号称是地上跑的最大个儿的玩意儿之一。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偶然看到一个关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纪录片,镜头扫过那两个巨大的履带运输车,当时就被那种纯粹的工业力量感给镇住了。你想想看,那玩意儿是用来驮着像“土星五号”那种巨型火箭,连带发射架一起,慢吞吞地挪到发射台上去的。光是想想那个画面,就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就动了心思,想自己动手整个“微缩版”的出来,也算是一种致敬。不是说真的造一个,就是做个比较细致的模型。这可不是买个现成套件拼拼那么简单,我是打算从头研究,尽量还原它的结构和那种“笨重感”。
动手前的准备
第一步,就是疯狂找资料。网上的图片、介绍、甚至一些爱好者做的分析图都翻了个遍。得搞清楚它的基本结构,特别是那标志性的四组八条履带,还有那个巨大的平台。了解到这车是60年代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造的,后来还运过航天飞机,简直是功勋卓著。
关键信息点被我记下来了:
这家伙自重就好几千吨,载重能力更是吓人,能驮起整个移动发射平台加火箭,总重能到八千吨级。
速度极慢,空载时速也就三公里多点,满载时更慢,大概一公里多点,真是“爬行者”。
操作复杂,据说需要一个不小的团队来驾驶和协调,光司机就好几十个?这个信息有点夸张,但肯定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
了解了这些,就更有感觉了。这不单单是个运输工具,简直就是个移动的巨型工厂。
实践过程的折腾
有了大概的了解,我就开始画简单的草图,确定模型的比例和主要部件。重点肯定是那个复杂的行走机构。
履带部分是第一个大难关。 我决定不用现成的模型履带,感觉那个塑料感太强,体现不出那种钢铁巨兽的沉重。我找了些金属片和细链条,尝试自己组合。这个过程真是……相当磨人。要保证每节履带板连接顺畅,还得做出那种厚重的感觉。光是这八条履带,就花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切割、打磨、连接、做旧。
接着是车体平台。这个相对简单些,主要是保证尺寸比例准确。我用了比较厚的工程塑料板材,一层层叠加上去,做出平台的基本形状。还得把那两个驾驶室的位置给预留出来,这车前后都有驾驶室,方便不同方向行驶。
然后就是把平台稳稳地架在履带总成上。这需要设计一个可靠的悬挂和支撑结构。虽然模型不用真的承重几千吨,但视觉上得像那么回事,不能看着软趴趴的。我用了不少金属杆和小轴承来模拟那个复杂的液压调平系统,虽然不能真的动,但样子得做足。
细节是魔鬼。 栏杆、爬梯、散热格栅、管线……这些小东西一点点加上去,整个模型才开始“活”起来。特别是那些裸露的巨大柴油发动机排气管(虽然我这是模型,但也得做出来),还有平台上的各种定位接口,都得尽量参考照片去还原。
上色和做旧是一步,也是提升真实感的关键。我用了比较深的灰色作为主色调,然后用干扫和渍洗的方法做出金属的磨损和风化的痕迹。毕竟这大家伙在海边的发射场风吹日晒那么多年,不可能崭新锃亮的。
搞定后的感受
前前后后折腾了得有小两个月,这“爬行者”运输车的模型总算是摆在了桌子上。虽然跟我预想的“完美”还有差距,但看着自己一步步把它从一堆零件变成一个有模有样的大家伙,心里还是挺满足的。
整个过程下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对这种超级工程的敬畏。我们平时看火箭发射,焦点都在火箭本身,很少会去想背后支撑它的这些庞然大物。这爬行者运输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承担着运送人类航天梦想的重任,速度虽慢,但每一步都极其稳健。
这回实践,不光是做了个模型,更像是通过自己的手,去触摸和理解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航天历史。挺有意思的一次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