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这个囤积的毛病,真不是一天两天了。家里头,犄角旮旯,能塞的地方都快满了。一开始没觉得是啥大事儿,不就东西多了点嘛谁家还没点杂物。可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找个东西能翻半天,有时候急用就是找不到,气得不行。而且看着满屋子的东西,心里也堵得慌。
下决心动手
真正让我下决心收拾,是有一次差点被门口堆的旧报纸绊倒。那一刻我就想,不能再这样了。这哪是家,快成仓库了。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战斗”。
第一步,清理最碍眼的。
我先从客厅和走廊开始,这些地方是天天见的。那些明显就是垃圾的,比如过期的食品、早就坏掉的小电器、没用的包装盒,二话不说,直接装袋扔掉。还有那些堆了好几个月的旧报纸旧杂志,也捆起来处理了。这一步相对容易,毕竟扔的都是些确实没用的东西,心理负担不大。清理完这些,看着稍微利索点的地方,心里头一次感觉轻松了点。
遇到“硬骨头”
难就难在那些“可能还有用”的东西上。
这就到了第二阶段了,也是最磨人的阶段。比如好几年前买的衣服,款式有点过时了,但没穿过几次,料子还挺总想着“万一哪天又流行了?”或者“瘦下来就能穿了”。还有一些买回来就没用过的小玩意儿,什么小家电、装饰品,当时觉得新鲜,现在看也就那样,但扔了又觉得可惜,“毕竟是花钱买的”。还有孩子的旧玩具、旧书,他自己都忘了,我还留着,觉得有纪念意义。
这些东西,扔也不是,留着又占地方,每次整理到这儿,就卡壳了。对着一堆东西,能发半天呆,心里那个纠结。
我的笨办法
后来我琢磨出几个笨办法,还挺管用。
第一个,搞个“中转站”。
对于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我没立刻扔。我在阳台角落或者储藏室找了个空箱子,专门放这些犹豫不决的玩意儿。给自己定个期限,比如说三个月或者半年。如果这期间一次都没想起来用它,或者压根就忘了它的存在,那等期限一到,就闭着眼睛扔。这个办法挺给了自己一个缓冲期,减少了直接扔掉的“罪恶感”。
第二个,每天扔一件。
一下子面对山一样的东西,谁都头疼。我就强迫自己,每天至少扔掉一件没用的东西。不管大小,哪怕只是一个没水的笔芯,一个用旧的抹布,或者一张没用的收据。这个习惯坚持下来,效果很惊人。不知不觉中,家里的杂物就少了很多,而且心理上也没那么大压力。
第三个,摸着良心问自己。
拿起一件犹豫的东西,我就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玩意儿我过去一年用过吗?
- 我现在真的需要它吗?
- 如果没有它,我的生活会受很大影响吗?
- 家里有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吗?
大部分时候,问完这几个问题,心里就有答案了。很多东西就是我们以为自己需要,实际上根本用不上。
现在的状态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家里确实清爽多了。虽然还不能跟那些极简主义大师比,但至少走路不用绕道了,找东西也方便多了。最关键的是,心情也跟着敞亮了。
囤积这毛病,不是说改就能彻底改掉的。有时候逛街看到打折促销,还是会心痒痒。但现在我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家里还有地方放吗?真的需要吗?买回来会不会又变成“中转站”里的东西?
这活儿,算是个长期斗争。反正,扔掉那些用不着的,把空间腾出来,给现在的生活,感觉确实挺这就是我这大半年的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同样有困扰的朋友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