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个事儿,就是“达乌”。这词儿听着有点玄乎,一开始我也不太懂,感觉像是啥古老的规矩。不是那种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更像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或者说,是给自己立的一个行为准则。
为啥琢磨这个?主要是感觉现在干啥都乱糟糟的,信息太多,想法也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心里没个谱。特别是在工作上,还有生活里头,各种声音、各种要求,搞得人晕头转向。就像那屋子,东西一多就不知道啥是自己真需要的了。
我就想着,得给自己立点规矩,或者说找到个主心骨。这时候就想起了“达乌”这个说法。具体是哪听来的记不清了,可能是什么闲书上看来的,也可能是跟老哥们喝酒聊天时听人提过一嘴。反正当时没太在意,现在觉得,或许能用得上。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第一步,先静下来。
就是不急着动手干活,也不急着跟人争论。先把脑子里的事儿倒出来,用笔写下来最看看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哪些是自己瞎捉摸的。这步最难,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静不下来,但后来发现,不先把这步做后面都是瞎忙活。
-
第二步,定几个简单的原则。
我没搞那么复杂,就根据第一步理出来的东西,定了几个特别简单的“达乌”原则。比如:
- 分清主次:先干最重要的,别的事儿往后放。
- 少管闲事:不是自己分内或者责任范围的,别瞎掺和,除非人家明确求助。
- 说话直接:有事儿说事儿,别绕弯子,也别藏着掖着,但要注意方式。
- 保持距离:不管是人还是事,保持点距离看可能更清楚,不至于陷进去。
- 错了就认:发现自己搞错了,或者原则定得不对,就赶紧调整,别硬撑。
这些都是我自己琢磨的,土规矩,不一定对,但对我自己管用。
-
第三步,试着去做。
定下来规矩,光想没用,就得试试看。刚开始肯定不习惯,老想走回老路。比如看到别人在那儿低效地忙活,就忍不住想上去指点几句,但一想“少管闲事”那条,就先憋住了,除非真影响到我了。或者同时想干好几件事,就强迫自己停下来,按“分清主次”的原则来。
-
第四步,不断调整。
这“达乌”不是死规矩,用着用着发现有的地方不对劲,或者不适合当时的情况,那就得改。比如一开始定的“说话直接”,有时候发现太直接了伤人,那就调整成“坦诚但委婉”。关键是找到那个平衡点,让这个“达乌”能帮到自己,而不是变成束缚。
效果怎么样?
要说立竿见影,那肯定是吹牛。但确实感觉心里比以前踏实了点,没那么容易焦虑了。因为知道自己该干不该干有个基本的判断依据。遇到烂事儿,也能更快地把自己摘出来,不跟着搅和。
跟人沟通也顺畅了些,因为想法直接了,别人也更容易明白我的意思。有时候坚持原则也会得罪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个琢磨和实践“达乌”的过程,对我来说挺有用的。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一种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清净点的方法。还在摸索中,有时候一忙起来,又把这些原则抛到脑后了,还得经常提醒自己。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分享给大家,算是个实践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