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食者”,挺有意思的。不一定非得是天天山珍海味,满世界找馆子撮 quella顿儿。有时候,就是家里那点儿普通玩意儿,也能琢磨出点门道来。
就说前两天,突然就想吃小时候那种,姥姥做的大葱炒鸡蛋。听着简单?就葱、鸡蛋、盐,顶多加点儿油。但我自个儿上手一试,真不是那回事儿。
动手动脚的过程
第一步,我先把葱给洗了,切成那种斜着的大段儿,不是葱花,得有点嚼头。鸡蛋,打了三四个到碗里,用筷子使劲儿搅匀了,稍微加一丁点水,据说这样炒出来能嫩点儿。
然后是下锅。锅烧热,倒油。油不能太少,不然鸡蛋下去就粘锅,不清爽。油温也得掌握大概六七成热,就是油面开始有点儿波纹,但还没冒大烟的时候。
关键来了,我先把鸡蛋液“哗”一下倒进去。快速用锅铲划拉,让它受热均匀,刚成型就赶紧盛出来,别炒老了。这一步还行,看着挺像样。
接着,锅里留点底油,不够再加点。把切好的大葱段扔进去,大火快炒。炒出葱香味儿,那个冲劲儿直往鼻子里钻。等葱稍微有点软了,就把之前炒好的鸡蛋倒回锅里。
一步,快速翻炒几下,让葱和鸡蛋混一块儿,撒盐调味。颠两下锅,齐活儿,出锅!
看着盘子里黄绿相间的,闻着也挺香。可是一吃,总觉得差点意思。不是鸡蛋老了,就是葱的火候差了点,或者盐没放匀。跟我记忆里姥姥做的那个味儿,总隔着点什么。
这事儿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那阵子真是穷,兜比脸干净。住在城中村的小单间里,一个月工资就那么点儿,刨去房租水电,剩下的吃饭都得算计着来。
那时候哪敢想下馆子,都是自己买菜做。也没啥厨艺,就是瞎鼓捣。经常就是买点最便宜的菜,比如土豆、白菜、豆腐,有时候改善伙食,买俩鸡蛋就算奢侈了。就跟现在琢磨这大葱炒鸡蛋似的,那时候做饭,目标更纯粹——填饱肚子,别饿着。
记得有一次,月底了,身上就剩几块钱。买了一斤面条,一根大葱,连个鸡蛋都没舍得买。就那么白水煮面,切点葱花飘上面,滴几滴酱油,也算一顿饭。吃的时候,心里那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说不上难受,但也绝对不舒坦。
现在条件好多了,想吃啥基本都能满足。可有时候,吃着那些精细的菜,心里反而会想起当年那碗只有几根葱花的面条。不是说怀念苦日子,而是那种经历让你明白,能踏踏实实吃上一口热乎饭,本身就是一种福气。
现在我对“食者”这俩字的理解,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不光是品味,更是体会。体会食物来之不易,体会做饭人的那份心思,也体会不同境遇下,食物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就像这碗没炒到完美的大葱炒鸡蛋,吃着吃着,咂摸出的不只是味道,还有过去的日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