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扒B站(bilibili)logo的心路历程,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自己上手,还是得摸索一阵。
我寻思着,B站的logo不就是个小电视吗?凭着印象,直接用AI软件撸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出来,颜色嘛就用了个比较接近的蓝色。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少了点B站那味儿。
后来我去网上搜了搜,才知道B站的logo一直在变,最早的版本跟N站(niconico)长得特别像,都是个黑色的双线条电视机。然后慢慢的,小电视的“脚”没了,眼睛和嘴巴也变得圆润了。而且颜色也确定成了现在的这个蓝色。
找到这些信息后,我赶紧调整自己的设计。把线条改圆滑了,颜色也用了官方的蓝色。尺寸方面,我也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数据,比如500x688、1024x399,还有1080x1080的。不同的尺寸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下嘛
我把这回实践过程总结了一下几点:
- 1,得了解logo的历史演变,不能闭门造车。
- 2,颜色一定要准,差一点都不行。
- 3,尺寸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接下来就是抠细节了。B站小电视的眼睛和嘴巴的位置,还有弧度,我都仔细研究了一遍。这玩意儿看着简单,但稍微有点偏差,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为了让logo看起来更有活力,我还尝试加了一些小动画。比如让小电视的眼睛眨一下,或者让它的嘴巴动一下。不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毕竟是静态logo,搞太多动画反而显得花里胡哨的。
我把做好的logo放在不同的背景下测试了一下,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清晰显示。还把logo导出了不同的格式,方便以后使用。
这回扒B站logo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东西,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细节。只有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实践,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作品。
虽然这回只是简单地扒了一个logo,但我感觉自己对B站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尝试扒扒B站的其他设计元素,看看能不能从中学习到更多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