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这个叫“科斯塔斯”的事儿。这名字一开始我都没念对,磕磕绊绊的。这事儿得从去年我们接的一个小活儿说起。
那时候我们团队要做一个跟国外对接的小功能,技术上倒不难,主要是沟通。对方那边负责联络的人,就叫科斯塔斯。邮件一来,签名档里明明白白写着“Kostas”。
初次接触
刚开始,就是邮件沟通。我这蹩脚英语,加上对面那老哥带着口音的英语(后来视频会议听出来的),真的是鸡同鸭讲。我发过去的邮件,他经常半天才回,回过来的内容又感觉没抓到重点。
那段时间挺头疼的。 我这边急着要确认几个技术细节,比如:
- 他们那边接口的数据格式是啥样的?
- 调用频率有没有限制?
- 出错的时候返回什么信息?
这些基本的东西,来来回回确认好几遍。我甚至专门画流程图,做示意图,截屏圈出来,发过去。结果,他回邮件说“看起来不错”,具体细节还是没给。
推进过程
后来实在没办法,约个视频会议。嚯,那口音,加上网络时不时卡一下,我连蒙带猜,总算把几个关键点给敲定。原来他那边对这个小功能也不太上心,很多东西他自己也没完全搞明白,还得去问他们内部的技术人员。
我就纳闷,为啥不一开始就让技术直接对接?非得中间传个话,效率低得不行。搞得我这边干着急,进度也拖慢。
为推进,我后来就学乖。每次发邮件,都把问题列成编号,一二三清清楚楚。然后,重要的地方加粗,甚至用不同颜色标出来(虽然邮件里颜色可能显示不出来,但格式上看着就醒目)。每次开完会,我都会写个会议纪要,把他答应的事项、时间点都列出来,再发邮件确认一遍。 就这么一步步磨,总算是把需要的东西给弄齐。
结果
功能是上线,没出啥大问题。但整个过程,耗费的精力远超预期。主要是沟通成本太高。
这回跟科斯塔斯打交道的经历,让我明白几件事:
- 跨文化、跨语言沟通,耐心和清晰度是第一位的。
- 不能假设对方跟你想的一样,凡事都要确认,再确认。
- 留下书面记录非常重要,邮件、会议纪要,都是凭证。
- 有时候,不是技术难,是跟人打交道难。
这“科斯塔斯”对我来说,不只是个名字,它代表那段有点费劲但最终搞定的对接经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心里大概就有数,知道该怎么去应对这种磨人的沟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