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冀之光”这个词儿,最近好像老能看见,一会儿是学生比赛,一会儿又是什么投资公司。这名字听着挺敞亮,河北的光嘛谁不盼着。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自个儿瞎折腾的一摊事儿。那会儿刚从外地回来,在家待着,总觉得得干点不能就这么闲着。正好我老家这边儿,靠近县城边上有那么一片地方,挺多小作坊,做那个铁艺玩意的,就是门口摆的那些铁桌子铁椅子,还有些装饰品。看着挺热闹,但感觉他们都各干各的,没什么章法,东西也卖不上价。
我就琢磨,能不能搞个啥平台,或者牵个头,把这些零散的加工户给整合整合。想着给他们拍点好看的照片,弄个小册子,甚至搞个统一的牌子,往外推一推。当时觉得这事儿要是能成,也算是给老家添点“光”,虽然跟人家那个“冀之光”大赛、大基金没法比,但咱这不也是想发点小光嘛
说干就干的阶段
一开始真是雄心勃勃。我先跑好几家作坊,跟老板们聊天。有的老板挺实在,说你弄好我们跟着干也行;有的就爱搭不理,觉得我瞎耽误工夫;还有的特警惕,生怕我是来抢生意的。
- 第一步:我先找几家看着比较开明、规模也还行的,跟他们细聊我的想法。
- 第二步:自掏腰包,请个学设计的侄子,帮忙拍些产品照片,确实比他们自己手机瞎拍的好看多。
- 第三步:我又试着做几页简单的宣传单,想着先在本地的一些建材市场、家具城试试水。
- 第四步:还跑去跟镇上管这块儿的小领导那儿探探口风,人家态度挺说想法不错,支持,但具体怎么支持,也没下文。
后来的事儿
折腾小半年,进展那叫一个慢。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些作坊老板,心思不齐。有的看我弄宣传单花钱,就想让我先垫着,以后卖出去再说;有的觉得我弄那照片没用,他东西好自然有人买;还有几家看我跟别家走得近,反而开始互相压价,内耗起来。
我那点启动资金,主要花在跑腿、打印、请侄子吃饭上。想搞个像样点的线上展示,还得投钱,可找谁投?人家“冀之光”那是大基金,咱这纯粹是“情怀发电”。拉着那几家愿意合作的开两次会,每次都扯皮,一会儿说谁家出样子谁家出工,一会儿又担心钱怎么分。
就不之。照片还在我电脑里存着,宣传单发出去一些也没啥回音。那些作坊还是老样子,各干各的。我,后来找个正经班上,在一个厂里管生产计划,虽然也挺累,但至少旱涝保收,不用再操那份闲心。
现在再看到“冀之光”这几个字,心里就有点复杂。你说这光,确实需要有人点亮,也需要有大能量去支撑。像我这种小打小闹,凭着一腔热血想给家乡添点彩,多半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能这光,还是得靠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资源的大手笔来点亮。我那次实践,就算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