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盐川这个地方,我早先也没太留意过。还是有一次,具体啥时候我也记不清了,反正是夏天,热得不行,就想着找个凉快点儿、有点说道的地方转转。就喜欢瞎琢磨,对那些老地方、老物件儿特别感兴趣。
出发前的准备与念想
那时候我就合计,去哪儿?翻来覆去地在网上扒拉,偶然间就看到了“盐川”这两个字。一看介绍,嚯,说是什么因盐而兴的古镇,还有几千年的盐井。当时我就觉得,这地方有意思,得去瞅瞅。也没做太多攻略,我这人出去玩就这样,随性,走到哪儿算哪儿。
临出发前,我就简单收拾了点行李,相机是肯定要带的,我就喜欢拍点纪实性的东西。心里头就盘算着,到了那儿,一定要好好看看那个古盐井,感受一下几千年前的人是怎么捣鼓出盐来的。还想着,那儿的人现在还靠盐过活不?带着这些个疑问,我就上路了。
路上的见闻与抵达
我记得当时是坐的那种老式的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地过去的。现在这玩意儿可不多见了,坐上面别有一番滋味。车窗外头,风景一点点往后退,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到了漳县,再辗转找到他们说的那个盐井古镇,也就是盐川。
一下车,那股子跟大城市不一样的空气就扑过来了。镇子不大,看着就挺有年代感,不像那些新建的仿古街,这儿的旧是实实在在的旧。街边有些老房子,墙皮都有些斑驳了,但看着就踏实。
亲身体验盐川的“盐”味
重点当然是去看那个传说中的古盐井。 我跟着当地人的指引,七拐八拐地就找到了。他们管那个地方叫啥来着,,对,好像有个牌坊,上面写着“宝井汲玉”,这名字取得挺雅致。进到里头,果然有口老井,黑黢黢的,深不见底的感觉。
我凑过去闻了闻,好像也没啥特别大的咸味儿,可能是我鼻子不灵。旁边有介绍,说这井怎么怎么历史悠久,汉武帝那时候就开始官营了。我站在井边琢磨,几千年,这口井就一直在这儿,养活了多少代人。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就像跟历史隔空对话一样。
除了那口“宝井汲玉”,镇子上还有些跟盐有关的印记。我记得还路过一个叫“盐昌寺”的地方,虽然没细看,但光听名字就知道跟盐脱不了干系。镇子里的街道,据说是从半山通向漳河边,以前运盐估计也挺费劲的。
我还特意跟当地的老乡聊了聊。他们说起这盐井,都是一脸自豪。说这儿,“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这话听着就带劲儿。虽然现在工业盐多了,这古法制盐可能没那么大规模了,但这份文化和记忆还在。
一些感悟与记录
在盐川待了没几天,但感觉挺充实的。不像去那些热门景点,人挤人,光顾着拍照打卡了。在这儿,节奏慢,能静下心来感受点东西。
我拍了不少照片,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风景照,更多的是一些细节,比如老井的石头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的样子,老街上居民悠闲的神态,还有那些刻着字的石碑。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比啥都珍贵。
去盐川那会儿,我自个儿也挺迷茫的。之前工作上遇到点破事,瞎忙活了好几年,突然一下子就觉得没啥劲头了。就想着换个环境,看看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能给自个儿找点新的想法。
你瞅瞅那儿,几千年了,就靠着那口井,那点盐,一代代人就这么过来了。镇子不大,街巷也挺朴素,但就是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不像我们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大堆,看着挺热闹,真能留下点啥的,反而不多。盐川这地儿,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盐川这趟,对我来说不单单是看了个古镇,更像是给自个儿紧绷的弦松了松。有时候,慢下来,看看这些有历史沉淀的地方,比瞎折腾强多了。回来之后,我把照片整理了一下,写了点随感,也算是给我这回盐川之行画上个句号。这地方,值得去看看,真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