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个性皮肤”我是怎么折腾的。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系统自带的、软件默认的那些界面、皮肤,看久了都一个样,实在是有点腻歪。
最初的念头与尝试
我寻思着,这天天对着电脑手机的,总得有点自己的东西,看着也舒心不是?最早开始捣鼓的,应该是聊天软件的皮肤。那时候选择不多,顶多就是软件给你几个预设的,你选一个。后来有些软件支持自定义图片做背景,我就开始翻箱倒柜找自己喜欢的照片,什么风景照、动漫截图,一股脑往上换。换完之后,感觉确实不一样了,聊天的时候都觉得带劲儿!
但这还不够,那只能算“换背景”,离“个性皮肤”还差着点意思。我想要的是那种,从按钮到边框,从颜色到字体,都能按我心思来的那种。
摸索工具与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后来玩游戏,特别是有些沙盒游戏或者一些有创意工坊的游戏,发现别人的角色、道具、界面都搞得花里胡哨的,特酷。我就去查,怎么弄的。这一查,好家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有专门的皮肤制作工具!
一开始我下载了几个推荐的工具,有的看着就头大,跟专业的设计软件似的,全是英文按钮,各种参数,直接劝退。我就找那种相对简单点的,最好是中文的,或者有好多人分享教程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自己“画”一个游戏角色的皮肤,那真是惨不忍睹。工具一般是给你一个展开的平面图,你就在上面填色块。我想象中挺简单,结果画上去,到游戏里一看,东倒西歪,颜色也变得怪怪的。那感觉,就像你信心满满地画了个小人,结果发现胳膊长腿上了。
主要遇到的几个坎儿:
- 颜色搭配:一开始凭感觉来,结果经常弄出一些特别刺眼或者特别脏的颜色组合,自己都看不下去。后来就学着找一些配色方案参考,慢慢才有点感觉。
- 像素点的折磨:很多皮肤,尤其是早期游戏的,都是像素化的。你得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调整。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比如眼睛的反光,或者衣服上的一个小图案,得对着屏幕放大N倍,点来点去,眼睛都快瞎了。
- 对称和比例:在平面图上画的时候感觉还行,一到3D模型上就变形。比如给角色画个左右对称的徽章,平面上画好了,结果模型上一看,一边大一边小,或者位置偏了。就得来回调整,导出,进游戏看效果,再回来改。
- 素材的寻找与处理:有时候想加点特别的纹理,比如金属感、布料感。自己画不出来,就得到处找素材。找到了素材,还得处理成合适的大小和格式,再一点点贴到皮肤上。
那段时间,我桌面上堆满了各种参考图、草稿,电脑里存了一堆不同版本的皮肤文件,文件名都是“最终版”、“最终版2.0”、“打死不改版”之类的,结果还是不停在改。
看到成果的喜悦
虽然过程挺折腾人的,但当自己琢磨出来的第一个还算看得过去的皮肤,成功应用到游戏里或者软件上的时候,那股成就感,真是没得说!就感觉,这玩意儿,从里到外,都是我亲手弄出来的,独一份!
后来有些软件的自定义皮肤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不只是换张图那么简单了。你可以调整透明度、毛玻璃效果、动态背景什么的。我也会去研究这些,把自己的桌面、常用的播放器、输入法什么的,都打扮得跟别人不一样。
比如我之前给我的一个代码编辑器折腾过一套暗色主题,因为官方的要么太亮瞎眼,要么暗得看不清。我就自己找了个差不多的做底子,然后把关键字颜色、注释颜色、背景对比度这些,一点点调成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虽然花了好几天,但之后每次打开编辑器,都觉得效率都高了点儿。
总结下来
搞这个“个性皮肤”,一开始是图个新鲜,图个与众不同。后来在折腾的过程中,也确实学到点东西,比如对色彩的理解,对一些基础设计工具的使用,还有就是耐心和细心。虽然现在很多软件都有一键换肤,或者主题商店里有海量的选择,但我偶尔还是会怀念当初自己一个像素一个像素死磕的日子。那种从无到有,把一个想法亲手实现出来的感觉,是直接下载一个现成皮肤体会不到的。
现在嘛如果有些软件支持比较自由的定制,我还是乐意花点时间去弄弄。毕竟谁不喜欢自己的东西带着点自己的印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