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瞎折腾的一个事儿——琢磨《大黄蜂2》。也不是说我参与了电影制作,别误会,我就是个影迷,瞎琢磨,主要是想自己动手搞点小玩意儿,记录一下这个过程。
起因:手痒痒了
这事儿得从我前阵子说起。就喜欢动手。看完《大黄蜂》第一部,就特喜欢那股子80年代的调调,还有大黄蜂那呆萌又靠谱的样子。后来不是听说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又在琢磨《大黄蜂2》了嘛还说故事背景继续在80年代,我就寻思着,我能不能也搞点啥相关的?
正好那会儿在网上瞎逛,看到一个叫啥《咏歌与凯旋 Lamentation et triomphe》的,好像是个定格动画还是啥的创作分享,提到了建模、摄影。我一下就来劲了,我是不是也能自己整个类似的小短片,就当是给《大黄蜂2》预热了,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实践记录。
准备阶段:收集“破烂”和想法
说干就干!我这人行动力还是有的。
- 第一步,当然是“考古”。我把《大黄蜂》第一部又翻出来看了几遍,特别留意那些能体现80年代感觉的元素,比如音乐,车,人的穿着打扮。我还特地去搜了搜新闻,看看《大黄蜂2》可能会有啥新角色。听说男主角可能是安东尼·拉莫斯,演过《坏蛋联盟》的那个,女主可能是多米尼克·菲什巴克。这些都得记下来,万一我的小创作里能用上?
- 第二步,是准备“演员”和“道具”。咱没那条件搞专业的,就地取材呗。我翻箱倒柜,找出我儿子小时候玩的那些变形金刚玩具,挑了个跟大黄蜂最像的,虽然有点掉漆,但更有“复古”那味儿了,哈哈。然后又找了些小汽车模型,积木啥的,搭了个简陋的“街景”。
- 第三步,琢磨“剧本”。这可难倒我了。我又不是编剧。就想着整个简单的,比如大黄蜂在街上溜达,遇到点小麻烦,然后漂亮地解决了,带点“凯旋”的意思。我当时还给我的小短片起了个内部代号,叫“MyVideo_17”,没啥特殊含义,就是随手那么一标。
实践过程:一把辛酸泪
东西准备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拍摄”了。我用的就是我那旧手机,想着搞个定格动画。
建模阶段(简陋版):也谈不上建模,就是把玩具摆好姿势。为了让大黄蜂能做出不同的动作,我还偷偷拆了几个不太重要的关节,用蓝丁胶给粘上,这样就能掰出更多造型。这个过程,真是考验耐心,稍微一碰,就得重来。
摄影阶段:这是最费劲的。我得把手机固定住,然后每动一下“演员”,就拍一张照片。为了模仿电影里那种感觉,我还特地选在傍晚,光线暗一点,然后用个小台灯打光。结果?手抖!拍出来的照片,十张有八张是虚的。而且保持每次移动的幅度一致太难了,有时候动大了,有时候动小了,后来一播放,那动作简直是“群魔乱舞”。
后期“剪辑”:我找了个手机上的免费剪辑软件,把拍好的几百张照片一张张导进去,调整每张照片的播放时间。背景音乐嘛我就从网上找了些80年代风格的电子乐,希望能搭点边。这个过程也挺磨人的,主要是素材质量不行,怎么剪都觉得差点意思。
结果与反思:不咋样,但挺开心
折腾了好几天,搞出来一个大概十几秒的“大黄蜂2之街头漫步”小短片。效果不咋地,跟我预想的差远了,画面抖,动作也不连贯。你要是看了,估计得笑掉大牙。
但是,这个过程我还挺享受的。从一开始的突发奇想,到自己动手去查资料、准备道具、一点点拍摄、剪辑出来,虽然成品粗糙,但整个过程让我对电影制作,哪怕是最最最皮毛的那种,有了点不一样的体会。也算是对我自己耐心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小小的“实践记录”。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以前在一家公司上班,天天就是对着电脑做报表,重复劳动,一点创造性都没有。那会儿我就特羡慕那些能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就辞职了,想着换个活法。现在虽然没以前赚得多,但自由了,有时间琢磨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小玩意儿。就像这回折腾这个《大黄蜂2》的“概念短片”,虽然成品不咋样,但整个过程,我觉得比以前天天做报表开心多了。
这回的实践记录,与其说是记录怎么做个小动画,不如说是记录我怎么从一个想法开始,一步步把它变成现实(虽然是个粗糙的现实)的这个过程。希望《大黄蜂2》电影能早点上映,到时候我肯定第一时间去看,也看看人家专业的到底是怎么玩的,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