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这双所谓的“金睛”是怎么一回事。哪有什么天生的火眼金睛,还不都是被现实给逼出来的。你要问我怎么练成的?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说多了都来气。
就拿前阵子我三姑那事儿来说。老太太退休在家,也学着年轻人上网冲浪,看看新闻,刷刷小视频。结果?好家伙,一个电话过来说什么“天猫客服”,说她不小心点了个成了什么“代销商”,每个月要扣好几千块钱。三姑当时就慌了神,六神无主地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
我一听这套路,心里大概就有数了。这不就是前几年春晚葛优演的那小品里的骗子升级版嘛换了个“玫瑰金”的壳子又出来晃悠了。我赶紧让三姑别急,把电话给我,我来跟他们“聊聊”。
我的“侦查”过程
我先是稳住三姑,让她把对方说的那些“公司名称”、“业务编号”都念给我听。然后,我这边立马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所谓的“公司名”往搜索框里一扔。你猜怎么着?
- 搜出来全是骂人的,说这平台不正规。
- 还有人说投进去的钱根本取不出来,血本无归。
- 更离谱的是,有些根本就是皮包公司,连个正经办公地址都没有。
我把这些搜到的“负面新闻”一条条截图发给三姑看,跟她说:“您瞧瞧,这网上都炸锅了,说他们是骗子。”一开始她还有点半信半疑,觉得对方说得那么“真诚”,怎么会是假的?现在的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还是太单一,对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分辨能力确实不太够。
后来我又多方打听,还咨询了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朋友说,这种“操作失误”的说法,十有八九是诈骗的引子,目的就是要套取你的信任,然后让你转账或者提供验证码。现在的骗子,真是把心理学玩明白了,专挑那些对网络操作不太熟悉、又容易轻信他人的人下手。
我就纳闷了,怎么就没人管管?非得等出了事,造成了财产损失,才想起来亡羊补牢?有时候真觉得,现在过日子,没点金融常识,不擦亮眼睛仔细去甄别那些网络传销、投资陷阱,简直寸步难行。搞得好像每个人都得去考个什么“火眼金睛”上岗证似的,不然一不留神就掉坑里了。
咋解决的?
至于三姑那边,我让她直接把对方拉黑,所有陌生电话一概不接。我还特地花了一个下午,帮她手机上装了几个拦截软件,又重新给她普及了一遍防骗知识。我说,以后再遇到这种事,甭管对方说得天花乱坠,只要是涉及到钱、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一律先挂电话,然后第一时间问我,或者问家里其他年轻人。
要说我这“金睛”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一次次在各种糟心事里摸爬滚打,被动练出来的。也不是我多厉害,实在是这年头,你不睁大眼睛看清楚,下一个被“割韭菜”的可能就是你或者你家里人。这实践过程,说白了,就是一部防骗血泪史,没啥高科技,全是经验教训堆出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