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叫“斜对面”的玩意儿。听着挺怪的?这事儿,得从我小时候说起。
打小起,我姥姥家斜对面,就杵着那么一座山。那山在我们那一片儿,算是挺显眼的,不高,但就是跟周围的地形有点儿不一样,显得有点儿孤零零的。山头上,模模糊糊能瞅见点儿建筑的影子,听大人们说,那是个老寨子,叫啥“保和寨”,好像是清朝那会儿修的。那时候小,就觉得那山上老神秘了,总想着啥时候能爬上去瞅瞅。
我的实践念头:重拾那份向往
这些年,我也老大不小了,工作一忙,家里的事儿一堆,这“斜对面”的山,寨子,就跟那老照片似的,在脑子里头有点儿发黄了。可时不时的,它就蹦出来那么一下,尤其是我回老家,瞅见那山还在那儿,心里头就有点儿痒痒。
我就琢磨着,这不就是个念想嘛就跟我前阵子收拾屋子,翻出来个小时候的玩具,拿在手里头,那感觉,一下子就回去了。所以我就决定,得为这个“斜对面”做点儿算是个小小的实践。
具体咋干的?
我想的是不是整个详细的计划,比如哪天专门去爬山,带上相机啥的。可转念一想,小时候那种向往,也不是非要上去看个究竟,更多的是一种远远看着的神秘感和想象。
所以我的第一步实践,就是回忆和记录。
我先是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了杯茶,就坐在窗边,闭上眼睛使劲儿想。想那时候姥姥家院子里的情景,想每次抬头看那座山的感觉。一开始脑子挺乱的,都是些零碎的片段。
然后我就拿了个本子,开始往下写。想到啥写不成句子也没关系。比如“山顶的石头”、“模模糊糊的墙”、“下雨天看山”、“大人们不让小孩儿自己去”这些关键词。
写着写着,我发现光靠回忆有点儿费劲。我就试着跟我妈,我舅他们聊。问他们记不记得那山,那寨子。他们也说了一些我没印象的细节,比如以前寨子里好像还有人守着,后来就荒废了之类的。这一下子,信息就丰富多了。
深化实践:从回忆到感受
光有这些零碎信息还不够,我感觉那份“向往”的核心还没抓住。于是我进入了第二步:尝试重现当年的视角和感受。
我特地找了个机会回了趟姥姥家,虽然老房子已经变样了,但那座山还在“斜对面”。我就站在以前经常站的那个位置,重新去看那座山。
这回看,感觉就不一样了。小时候觉得山挺高的,现在看也就那么回事儿。但当我努力回忆,把自己想象成当年那个小孩儿,用小孩儿的眼睛去看,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远方模糊轮廓的猜测,又慢慢回来了点儿。
我还试着画了画。我画画不行,就是瞎涂鸦,把记忆中山的轮廓,寨子的影子,还有那种“斜对面”的空间感,试着在纸上表现出来。画得不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好像把心里的东西掏出来了一点儿。
最终的“实现”:是一种心态
折腾了这么一通,我发现,这个“斜对面”的实践,重点不在于我真去爬了山,或者写出了啥惊天动地的文章。它的核心在于,我重新审视了一段儿时的记忆,把那种被日常琐事淹没的、纯粹的向往给打捞了出来。
我现在明白了,那个“斜对面”的保和寨,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更像是个象征。象征着那些我们曾经向往,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抵达,或者渐渐淡忘了的东西。
所以今天这篇,也算是我这“实践”的一部分。就是把我对“斜对面”这个念想,从脑子里头扒拉出来,掰开揉碎了,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可能每个人心里头,都有那么一个“斜对面”的地方,或者一件事儿,一个人。平时可能想不起来,但它就在那儿,时不时给你点儿念想,让你觉得,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好像还有点儿别的
这回实践,对我来说,挺值的。虽然没爬山,但心里头亮堂了不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