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操控师”这个话题。不是啥心理学大道理,纯粹是我自个儿在生活里、工作上摸爬滚打,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后,慢慢琢磨出来的一些道道儿。我挺傻白甜的,总觉得人心都挺简单,谁知道这里头水深着。
最初的懵懂与警觉
最早接触到类似的情况,大概是在刚工作那会儿。那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特别能说会道,三言两语就能把大伙儿的情绪调动起来。关键是,他们总能让你觉得,他们的事儿特别重要,你的事儿就得往后稍稍。 你要是抱怨几句自己的难处,他们立马就能讲出一个比你惨十倍的故事,让你觉得自个儿那点破事儿简直不值一提。当时我还纳闷,怎么他们运气就那么差,天天水深火热的。
后来见的多了,就咂摸出点味儿来了。我发现有些人特别擅长“示弱”,就是那种“鳄鱼的眼泪”。他们会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博取你的同情。一旦你心软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接下来可能就是让你帮忙干这干那,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替他们说话。你拒绝,显得不近人情;答应,自个儿又憋屈。
深入的观察与实践
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这些人,琢磨他们的套路。我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点:
- 叙事掌控者: 他们特别会讲故事,而且一定是他们自己版本的故事。他们会刻意强调某些细节,忽略另一些,目的就是让你相信他们想让你相信的。久而久之,你对事情的判断可能就完全被他们带着跑了。
- 情感绑架大师: 尤其是在亲近点的关系里,比如朋友、同事,甚至家人之间。他们会利用你对他们的信任和感情,让你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但“为了他们好”的事情。你要是不从,那就是“你不理解我”、“你不在乎我”。
- 焦点永恒定律: 无论你说什么,他们总能把话题拉回到自己身上。你分享个开心的事,他们会说他们遇到过更开心的;你诉说个烦恼,他们会说他们的烦恼比天大。反正,舞台中央永远得是他们。
我开始尝试在日常交往中识别这些信号。比如,当有人不停地向我倾诉他的“不幸”,并且暗示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的时候,我就会多留个心眼。我会想,他说的是不是全部事实?他是不是在刻意引导我的情绪?
一个典型的“操控师”案例
记得以前有个同事,咱们暂且叫他老王。老王这个人,平时看起来特别热心,谁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忙。但你仔细琢磨,他所谓的帮忙,很多时候都是口头上的,或者是指使别人去做。他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一种“我很重要,我为团队付出很多,但大家都不理解我”的氛围。
有一次项目紧,大家都加班加点。老王,每天准时下班,理由是家里有各种急事,今天老人生病,明天孩子没人管。我们都挺体谅他。结果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他下班后是去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聚会。他还特别会“哭诉”,说自己压力多大,担子多重,如果我们不帮他分担一些“份外”的工作,项目就要黄了,到时候大家都倒霉。你看,他巧妙地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大家,还让你觉得帮他是理所应当。
我当时就留了个心眼,开始默默记录他的言行。后来在一次关键的会议上,他又想故技重施,把一个本该他负责的烂摊子甩出来,暗示让别人接盘。我就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不带情绪地指出了几个事实,没直接怼他,但意思大家都明白了。那次之后,他在我面前就收敛多了。
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经过这么些年的“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对付或者说识别“操控师”的心得:
第一,相信自己的直觉。 有时候你感觉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里不对,多半就是有问题。别轻易否定自己的感受。
第二,保持独立思考。 别被对方的叙事带着走。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看问题。
第三,设立明确的边界。 哪些忙可以帮,哪些是原则问题不能让步,自己心里要有杆秤。别怕得罪人,真正值得交往的人,会尊重你的边界。
第四,关注行为而非言语。 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花言巧语谁都会,实际行动才见真章。
说白了,操控这玩意儿,核心就是想通过影响你的认知和情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咱们普通人,没必要去学那些复杂的心理分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长个心眼,保持清醒,就能少吃很多亏。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多琢磨琢磨背后的动机,总没坏处。今天就先聊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