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一个小玩意儿,我管它叫“曼提斯”。
起因是这样的,前阵子在家闲着没事,就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就是有点手闲不住,总想弄点刚好那几天看了一些电影,其中有个角色,就是那个,叫螳螂女的,她头上的那俩触角,看着挺有意思。我就琢磨,这玩意儿要是能做出来,摆在桌子上当个小摆件,或者干脆给家里小孩当个玩具,应该挺好玩的。
开始动手前的瞎琢磨
一开始我没啥头绪,就在网上搜了搜相关的图片,想看看具体是个啥构造。图片倒是不少,各种角度的都有。我瞅着那触角,感觉主要就是个弯曲的造型,上面有点纹理,颜色嘛好像是那种嫩绿带点黄的。心里大概有了个数,觉得应该不是特别复杂。
我这人动手能力也就一般般,所以材料上就想着尽量找家里现成的,或者容易买到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铁丝,用来定型,外面再包点啥东西。还想过用那种做手工的软陶,直接捏出来,但寻思着那玩意儿干了之后容易碎,万一掉地上,那就白忙活了。
第一次尝试与小小的失败
材料准备阶段:
- 我先是在工具箱里翻了半天,找到一卷细铁丝,以前绑东西剩下的。
- 然后又找出闺女玩手工剩下的彩色卡纸,想着能不能用卡纸卷起来做个雏形。
- 还有胶水、剪刀这些必备的工具。
我先是把铁丝弯了个大概的触角形状,这一步还行,铁丝软,好弄。然后我就开始尝试用卡纸往铁丝上裹。这一下就遇到麻烦了。卡纸太硬,裹上去不服帖,弯曲的地方全是褶子,而且特别容易散开。我用胶水粘了半天,手上沾得到处都是,那卡纸触角还是歪歪扭扭的,跟个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折腾了小半天,做出来一个四不像的玩意儿,别说像螳螂女的触角了,连个像样的弯钩都算不上。当时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第二次尝试与摸索
调整思路和材料:
第一次失败后,我冷静了下,觉得卡纸肯定是不行了。得找点软和的,又能塑形的材料。这时候我想到了我老婆之前买的一堆做布艺手工剩下的不织布,还有一些填充棉。
于是我改进了方案:
- 铁丝还是用来做骨架,这个不能少。
- 用不织布剪成条状,然后两片缝合起来,形成一个管状,中间留空。
- 把弯好形的铁丝塞到这个不织布管子里。
- 再往里面塞填充棉,让它鼓起来,显得饱满一些。
说干就干,我找出针线,笨手笨脚地开始缝不织布。别说,这针线活儿对我这个大老爷们来说,还真是个挑战。缝得歪七扭八的,不过好歹是把管子给缝出来了。颜色我选了种浅绿色的不织布,感觉跟原版的颜色比较接近。
把铁丝塞进去,再小心翼翼地塞填充棉。这个过程得有耐心,棉花不能塞太死,也不能太松。太死的话,触角就硬邦邦的,不好看;太松的话,又软塌塌的,立不起来。
最终成型与小得意
细节打磨与完成:
就这么一点点调整,一点点塞棉花,慢慢地,那俩触角的雏形就出来了。看着比第一次用卡纸做的强太多了!
接下来就是细节处理。我瞅着电影里那触角根部好像是连接在一个啥东西上的。我就找了个废弃的塑料发箍,想着把这两个触角固定在发箍上。用热熔胶枪把做好的触角底部粘在发箍两边。粘的时候得小心,别烫着手,还得找准位置,让它们对称。
等胶干透了,我拿起来端详了半天。你还别说,虽然手工糙了点,针脚也不齐,但整体造型还真有那么点意思!那俩绿油油的触角立在发箍上,晃晃悠悠的,挺带感。
我闺女放学回来,我把这“曼提斯”往她头上一戴,她乐得不行,说跟电影里的一样。虽然我知道她那是哄我开心,毕竟我这手艺跟人家专业的道具师比不了,但听到她这么说,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就这么着,我这个“曼提斯”小实践就算是完成了。从最初的瞎琢磨,到第一次失败,再到调整方案,捣鼓出个成品,整个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挺有乐趣。这就是自己动手最大的快乐,不在于东西做得多完美,而在于这个折腾的过程和你看到成果时的那份满足感。
下次再有啥好玩的实践,再来跟大家伙儿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