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怎么说,就是你感觉它在,但又抓不住摸不着的那种。
起因是前段时间带的一个小项目,感觉推进起来特别不得劲。你看哈,人员配齐了,资源也到位了,计划也排得好好的,但就是感觉团队拧不成一股绳,效率上不去,大家好像都有点心不在焉,或者说,使不上劲。
我就开始琢磨,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开始排查
我就像以前一样,去看那些硬指标。比如任务完成时间,代码提交频率,bug数量啥的。查了一圈,数据看上去还行,虽然不算顶尖,但也不至于让整个项目感觉这么“滞涩”。
这就怪了。数据没大问题,资源也没缺,那肯定是哪里出了毛病。
我就开始泡在团队里,少开点正式会,多跟大伙儿私下聊聊,或者就在他们工位旁边转转,看看他们实际工作状态。
观察到的“无形”
慢慢地,我就观察到一些细节了:
- 沟通好像有点“隔”。 大家说话都客客气气的,但很少有那种真正深入的讨论或者争论。很多问题好像点到为止,没人愿意捅破那层窗户纸。
- 士气感觉不高。 就是那种... 弥漫在空气里的感觉,说不上来,但你能感觉到大家的热情好像不是很高涨,有点疲,或者说有点麻木。
- 信任好像不太够。 有些成员在执行任务时,会反复确认,或者不太敢自己做决定,总要问一圈,生怕哪里错了担责任。
这些东西,你没法量化,没法写进报告里,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项目的进展和团队的氛围。 这就是我这回实践里感受最深的“无形”的东西——团队的信任度、沟通氛围、整体士气。
尝试改变
发现了这些,我就知道光靠调整计划、加资源是没用的。得从这些“无形”的方面入手。
我做了几件事:
- 创造轻松的沟通机会。 比如,搞了几次下午茶,不谈工作,就瞎聊。或者在每日站会后多留几分钟,让大家随便说说遇到的困难或者有趣的事。
- 带头“示弱”。 我自己先分享一些我工作里遇到的难题,或者承认自己之前的某些判断失误。意思是告诉大家,犯错没关系,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 鼓励小范围协作。 把一些任务拆分得更细,让两三个人组成临时小组去攻克,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先建立起信任和默契。
- 及时肯定和赞扬。 不管是大会小会,还是私下,只要看到谁做得或者有进步,就明确指出来表扬一下。让大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
结果与感受
这些“无形”的东西,改变起来特别慢,不像改个代码、调个参数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确实能感觉到变化。
团队里的笑声多了点,讨论问题时敢说话的人也多了,有时候还会为某个技术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这是好事,至少大家愿意投入进来了。项目推进的速度虽然没有“嗖”地一下上去,但那种“滞涩感”明显减轻了。
这回实践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很多时候,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是这些“无形”的软因素。它们虽然看不见,但力量巨大。以后得多花心思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