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这个杨弘。一开始我看到这名字,脑子也“嗡”了一下。哪个杨弘?就喜欢实践,不懂就去查,去捣鼓捣鼓。
第一步:懵圈与搜索
我就打开电脑,想着查查这个“杨弘”到底是何方神圣。输入名字一搜,好家伙,跳出来好几个。有说是隋朝的,隋文帝的堂弟,叫杨弘字辟恶,能文能武,好像还挺牛;又看到有地方提到三国时期也有个杨弘,好像是袁术手下的?还有些零零散散的信息,说什么杨弘爷爷,改姓郭啥的,看得我一头雾水。
这下给我整不会了。这感觉,就跟我刚学做菜那会儿似的。菜谱上写“少许”,你说这“少许”是多少?盐放“少许”,糖放“少许”,酱油也“少许”,做出来那味道,啧啧,一言难尽。
第二步:捋顺思路的尝试
得,不能这么乱查。我寻思着,得找个重点。看来看去,好像隋朝那个杨弘资料稍微多点,还有点像那么回事,是个王爷,还是个大将军。我就想,要不就先琢磨琢磨这个隋朝的杨弘?
- 先看看他的基本信息:杨弘,字辟恶,隋文帝杨坚的堂弟。皇亲国戚。
- 再看看他的经历:好像在北周就开始干了,后来杨坚当皇帝,他也跟着水涨船高,封王,当大官。
- 然后?好像后来还当过地方官,比如宁州总管啥的。
查到这儿,感觉稍微清晰了一点。但这些信息,干巴巴的,就像看说明书一样。他具体做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有啥特别的故事?网上搜到的资料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感觉不够“活”。
第三步:从历史到自身
捣鼓了半天这个杨弘,虽然没完全搞明白所有关于他的细节,也没挖出啥惊天大瓜,但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一件事。就是有时候,我们想了解一个东西,或者想做成一件事,一开始可能目标挺明确的,但真动起手来,各种信息、各种岔路就都来了。
就像这回查杨弘,本来只想知道他是谁,结果冒出来好几个同名的,还有一堆相关的、不相关的人和事。这时候,就得自己去筛选、去判断,决定先关注哪个点,或者干脆就承认,有些东西可能暂时就是搞不清楚。
我以前做项目也是,一开始需求挺简单,做着做着,甲方加点这个,领导加点那个,自己再有点“想法”,搞得越来越复杂,差点忘了最初的目标是后来学乖了,就是得时不时停下来,回想一下,我到底是要干啥来着?把最核心的东西抓住,其他的细枝末节,要么先放放,要么就接受它的模糊。
的一点想法
今天这个“杨弘实践”,对我来说,重点不在于把杨弘这个人研究得多透彻,写出多少字的报告。而在于这个“实践”的过程本身——遇到信息爆炸、遇到模糊地带的时候,怎么去处理,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
可能历史上有很多个杨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搞清楚每一个细节,但尝试去了解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到自身、学到点东西,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么回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