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想跟大家唠唠我琢磨邵悌这事儿的过程。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前阵子翻看三国那点事儿,也不是说要专门研究就是随便看看,打发打发时间。看着看着,就留意到邵悌这个人。
邵悌,字元伯,阳平人。在三国那么多牛人里头,他不算特别扎眼的,可能很多人一眼就划过去。但我在看司马昭那部分的时候,注意到他,他是司马昭的心腹,当个西曹属。
看到他,我就停下来多想想。主要是因为那段记载,就是钟会要伐蜀之前,邵悌给司马昭提个醒。他说钟会这人,独身一人,家里没啥牵挂,手握十几万大军在外头,这事儿不稳妥,最好别让他当主帅,或者得找人看着点。
这段记载让我印象挺深。当时我就开始琢磨:
- 第一步,解背景。 我就回忆下当时的情况。司马昭想伐蜀,但朝廷里反对的人不少。钟会是少数支持他的人,能力也确实有。司马昭不是不知道钟会有野心,他自己都说:“我怎么能不知道这事?” 但他还是用钟会。这说明说明有时候做决策,不是黑白分明那么简单,里面掺和好多无奈和权衡。
- 第二步,代入思考。 我就试着站在邵悌的角度想。作为心腹,他看到风险,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忠诚。他把丑话说在前头,尽到自己的本分。
- 第三步,换位到司马昭。 这位更有意思。他明知道钟会可能反,但为伐蜀这个更大的目标,他还是用。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冒险,或者说是一种自信,觉得自己能控制住局面。他也确实安排后手,比如让卫瓘去监视。
- 第四步,联系现实。 这就是我琢磨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者“知道有风险,但不得不做”的情况,在咱们平时工作、生活里是不是也挺常见的?有时候一个项目,你知道里面有坑,或者某个人不太靠谱,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没人可用,或者时间紧迫,或者就是上头定,你还是得硬着头皮上。邵悌这样的人,能提前把风险点出来,就算没被完全采纳,也是很有价值的。而做决策的人,像司马昭那样,心里得有数,既要用人,也得防着点,还得承担可能的后果。
琢磨后的体会
通过琢磨邵悌和他跟司马昭这段互动,我感觉自己对“信任”、“风险”、“决策”这些词有点更具体的体会。历史人物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名字和事件,他们当时面临的处境、做的选择,跟咱们现在很多情况有共通之处。
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梳理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觉得这种从历史小人物身上找点启发,联系下自身实际的“实践”,挺有意思的。不是说要学成历史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看事情能多个角度,想问题能更深一点。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算是我自己对着邵悌这个人物进行思考和实践的一个小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