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下“精灵ip”这个东西,不是说那种网络代理啥的,就是琢磨那些特别火的小精灵、小怪物的形象IP,像什么宝可梦之类的。看到这些玩意儿那么吸金,就有点手痒,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搞点啥出来。
一开始挺有雄心壮志的,觉得不就是画个小怪物嘛能有多难。我寻思着,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我自己小时候,都很吃这一套。什么收集,对战,可可爱爱的形象。
我的初步尝试
我就动手。先是找张纸,拿起笔开始瞎画。想着要不弄个以中国神话或者传统元素为基础的小精灵?这样好像有点特色。比如,搞个基于“龙生九子”的小精灵系列?或者弄点山海经里的怪兽,给它们萌化一下?
第一步:构思与草图
说干就干,我先挑几个山海经里描述比较简单的异兽,比如“肥遗”(一种一首两身的蛇)、“当康”(像猪的祥瑞)。试着把它们画得圆滚滚、眼睛大大的。结果发现,这活儿真不简单。脑子里想得挺画出来就不是那个味儿。要么不够可爱,要么失去原作的特点,变成个四不像。
- 画个“萌版肥遗”,结果看着跟俩毛毛虫粘一块儿似的。
- 试着画“当康”,稍微好点,但总觉得少点什么“灵气”。
第二步:深入设计与碰壁
光有形象还不行,得有“设定”。我就开始编:这个精灵有啥属性?火系?水系?有啥特殊能力?性格是啥样的?活泼的?憨厚的?
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发现这不仅仅是画个画,后面是一整套世界观、故事线在支撑。人家一个成功的精灵IP,背后是多少年的积累和多少人的心血。我这小打小小闹,想凭空造一个出来,太难。
反思与小结
最大的感受是:看着别人成功的IP觉得好像挺简单,自己一上手,发现处处是坑。
创意不是凭空来的。那些深入人心的精灵形象,很多都融合现实中的动物、植物或者文化元素,但又做巧妙的变形和提炼。这个“度”很难把握。
持续性很重要。一个IP不是一个形象就完,得有一系列的角色,得有故事,得能不断推出新的内容,才能维持热度。我这三分钟热度,画几个草图就有点进行不下去。
也认识到,像宝可梦这种世界级的IP,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形象设计得还有游戏、动画、漫画、周边产品等等一系列的商业运作。我这纯属个人兴趣驱动的实践,跟人家那是两码事。
虽然没搞出啥名堂,就是一些废草稿,但也算亲身体验一把“创造”精灵IP的开头有多难。以后看到那些成功的IP,会更加佩服它们背后的团队和付出。这个实践过程,也算是给我自己提个醒,任何看起来光鲜的东西,背后都有你看不到的汗水和门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