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个事儿,就是“风人”这个词。不是说追风少年那个风,是古代那种,说是专门下到民间,去听去看,把老百姓说啥唱啥、愁啥乐啥都记下来,给上头看,好知道底下是啥情况。
我的实践想法
我就想,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啥事儿网上没有?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不如我自己试试,当个现代的“风人”,不用汇报给谁,就给自己找点真东西看看。
说干就干,也没啥计划,就是利用上下班、周末瞎逛的时间,刻意去留意平时不太注意的人和事。
开始实践过程
第一步,我先不去想什么高大上的“民风”,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听。
- 坐公交地铁的时候,不戴耳机,听听旁边人聊天。一开始挺不习惯,感觉像偷听,有点别扭。后来想通,公共场合嘛人家也没刻意小声,我就随便听听。
- 去菜市场买菜,以前是直奔目标买就走,现在故意多待一会儿,听听摊主跟顾客讨价还价,或者邻里之间唠家常。
- 公园里,找个角落坐下,看那些大爷大妈们活动,听他们聊子女、聊健康、聊过去的经历。
第二步,就是看。
- 看人的表情。不是盯着人看哈,就是快速扫过,看看大家是着急忙慌,还是悠闲自在,是愁眉苦脸,还是喜笑颜开。
- 看小细节。比如,外卖小哥等红灯时是刷手机还是放空;清洁工扫地时的动作和眼神;写字楼下抽烟区人们短暂的交流。
- 看环境。老小区墙上的涂鸦、新商场门口的活动、路边摊的变化,这些都挺有意思的。
第三步,是记。
我没用啥高级设备,就随身带个小本子和笔。听到有意思的对话片段、看到印象深刻的场景,或者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就赶紧记几笔。不是为写文章发表,就是怕忘。
比如有次听到俩年轻人抱怨工作,话糙理不糙,挺真实的;还有次看到一个老奶奶颤巍巍地喂流浪猫,那场景挺触动人。我都简单写下来。
实践中的感受
这个过程,一开始真挺刻意的,感觉自己像个侦探似的,怪怪的。有时候一天下来,也没啥特别的发现,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
但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自然。不再是为“找素材”而去看去听,而是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更开放地去感受周围世界的方式。
发现很多“风”,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压力、小确幸。
的结果
现在我那个小本子也记不少东西,乱七八糟的,有对话,有场景描述,有我的吐槽和感慨。回头翻翻,挺有意思。
要说这个实践有啥“成果”,可能就是让我对生活的感知更敏锐点。以前觉得每天都差不多,现在觉得,只要你愿意去听去看,每天都有新的“风”吹过,带着不同的味道和故事。
当这个现代的“风人”,没啥门槛,也不需要啥技能,就是多带点心,去听听真实的声音,看看真实的生活。对我来说,这比天天刷手机看那些同质化的信息,要有意思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