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瞎折腾的一个事儿——关于“赛璐珞”风格的绘画。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前段时间偶然翻看一些老的动画片,不是现在这种高清流畅的,是那种有点年代感的,像《魔神坛斗士》或者更早的一些作品。看着看着就觉得,诶,这种画风挺特别的,颜色一块一块的,边缘清晰,跟现在主流的不太一样。后来查下,才知道这叫“赛璐珞”风格,因为以前真是画在一种叫赛璐珞的透明塑料片上,然后再一层层叠起来拍摄。
知道这个背景,我就来兴趣,想着自己能不能在电脑上也模仿出这种感觉。毕竟现在没人真的用塑料片画画,太费劲,成本也高。但那种视觉效果,我觉得挺有味道的。
我的实践过程
说干就干,我就打开我的绘画软件,准备开始捣鼓。
- 第一步,搞定线稿。 这是基础。赛璐珞风格的线稿要求特别干净利落,不能有毛边,线条要闭合我平时画草稿习惯,画这种精细的线稿还真有点不适应。反复修改好几次,特别是线条的连接处,一定要确保没有缺口,不然下一步上色会漏色,那就麻烦。
- 第二步,铺大色块。 这步是体现“赛璐珞”感的核心。我基本就用最简单的工具,比如魔棒或者套索工具选中区域,然后直接用油漆桶工具,“哐”一下填充颜色。关键就是平涂,不要搞什么复杂的渐变或者笔触感。颜色选择上,我也尽量选饱和度高一点、鲜亮一些的纯色,感觉这样更贴近老动画的那种调调。
- 第三步,画硬阴影。 这是我个人觉得最能区分赛璐珞风格的地方。它的阴影不是柔和过渡的,而是边缘非常锐利的一块深色。没啥技巧,就是耐心。用套索或者钢笔工具勾勒出阴影的形状,然后填充深一点的颜色。阴影的形状和位置得琢磨一下,不能太随意,要能体现出基本的体积感和光源方向。
- 第四步,加上高光。 有些老动画高光也很简单,就是一小块亮色,同样是硬边缘。这一步看情况加,不是必须的,但加上后有时候效果会更
遇到的一些小麻烦
听起来步骤挺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遇到些问题的。
就是线稿闭合的问题,稍微有点没连上,油漆桶一倒,颜色就“哗”一下铺满整个画布,只能撤销重来,反复检查线条,挺磨耐心的。
是上色,虽然是平涂,但选区有时候也挺烦。特别是细节多的地方,得放大画面一点点选,不然容易涂出去或者留下没涂到的白边。
还有就是那个硬阴影,一开始掌握不好形状和位置,画出来的感觉就很生硬,甚至有点“假”,不像动画里那么自然。感觉自己画的,有点像贴上去的色块,缺少点体积感。可能是对光影理解还不够。
的效果和感想
折腾半天,总算是画出一张有点那个意思的图。跟真正用赛璐珞片画出来的老动画比,肯定还是有差距的。电脑画出来的太平滑,缺少那种物理叠加的层次感和材质感。听说以前那些赛璐珞片本身有厚度,叠在一起看,效果很独特,这是数字绘画很难完全模拟的。
不过通过这回自己动手实践,我对这种风格算是有更直观的认识。它确实非常简洁、高效,信息传达很直接。而且画完之后,我对那些老一辈的动画师更加佩服。想想看,在没有电脑辅助的年代,纯手工一张张画在塑料片上,再一层层叠加拍摄,那得是多大的工作量和耐心,真是不起。
这回尝试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体验,虽然技术在进步,但解一下过去的技术和风格,感觉还是挺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