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上次搞的那个“制造混乱”的事儿。听着挺唬人,就是想看看咱们那个流程到底扛不扛得住折腾,找出点平时看不见的问题。
准备阶段:先得有个谱
我琢磨这事儿不能瞎来。目标挺明确,就是要故意打乱我们平时那个顺顺当当的工作节奏,看看哪个环节最先掉链子,大家伙儿的反应是啥样的。我先偷偷观察好几天,把整个流程梳理一遍,心里大概画个地图,标出几个我觉得可能比较脆弱的点。
我还特意找个“软柿子”环节,就是那种平时看着挺稳当,但稍微加点压或者变点花样就可能出状况的地方。然后,我还准备点“料”,就是一些故意搞出来的、不太常见但又合乎情理的“意外情况”或者说是“干扰项”。比如说,突然改个需求的小细节,或者在交接的时候故意少给点信息,看下一棒怎么接。
关键是,这事儿得控制范围,不能真把事情搞砸,所以我也提前想好,万一玩脱,怎么赶紧给拉回来,准备几个补救方案。安全第一嘛咱是测试,不是破坏。
动手搞事:开始“搅混水”
选个日子,我就开始。先是从那个我挑好的“软柿子”环节下手。
- 第一步:改变节奏。平时都是按部就班,一个接一个。我那天就故意在一个节点上卡一下,拖点时间,然后又突然加速,把下一个环节的时间压缩。就像开车,前面慢悠悠,突然一脚油门,看后车跟不跟得上。
- 第二步:扔“干扰弹”。在流程中间,我把我准备好的那些“小意外”给塞进去。比如,给A的信息故意说得模棱两可,看他会不会去核实,还是就那么稀里糊涂往下传;给B的文件里,藏个格式小错误,看他检查不检查得出来。
- 第三步:观察记录。我自个儿就猫在旁边,假装忙别的,眼睛一直盯着。看谁先皱眉头,谁开始抱怨,谁跑去找人沟通,谁干脆就卡那儿不动。这些反应,我都拿小本本偷偷记下来。
那场面,有点乱。平时大家习惯顺风顺水,冷不丁来这么几下,确实有点手忙脚乱。有人开始打电话确认,有人跑去找上级,也有人就闷头在那儿琢磨,整个节奏明显被打乱。
复盘混乱中的发现
等这阵“混乱”过去,大家都缓过来,我就把我的小本本拿出来。开个小会,把观察到的现象一五一十地摆出来,先说明白这是我故意设计的“演习”。
结果你猜怎么着?平时觉得没问题的环节,暴露出来好几个风险点:
- 信息传递太依赖口头和默契,一遇到变化就容易出错。
- 有的岗位职责边界不清,遇到新情况不知道谁该管。
- 应变能力普遍差点意思,习惯按规矩来,没规矩就懵。
- 还有就是,检查和复核的步骤,有时候执行得不到位。
这回“制造混乱”,虽然过程有点折腾人,但效果是真不错。把问题都摆在明面上,比开十次强调流程的会议都管用。后面我们就针对这些点,做些调整和改进,比如规范信息交接的模板,明确异常处理的负责人,还加几个关键节点的复核。
有时候,风平浪静底下可能藏着礁石。适当制造点可控的“小混乱”,主动去撞一撞,总比等真正的大风浪来被打个措手不及要强得多。这就是我那次实践的最大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