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一个词儿,叫“游荡者”。不是说那种没正经事儿干、瞎晃荡的人,是从一些书上看来的,说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城市的方式,像个旁观者似的,漫无目的地走,去看,去感受。
就爱琢磨这些有点玄乎的东西,然后手痒,总想自己试试。光说不练假把式嘛我就给自己安排这么个实践:当一天“游荡者”。
准备阶段
也没啥特别准备的。不像出去旅游要打包行李、定路线。我寻思着,“游荡者”的核心不就是“漫无目的”嘛
- 第一步: 清空大脑。我跟自己说,今天没啥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想着工作,不想着家里那堆事儿。
- 第二步: 轻装上阵。就带手机(主要是怕万一有急事,也用来记点东西,但尽量少看)、钥匙、一点零钱。不带包,不带相机,就想尽量减少“目的性”。
- 第三步: 选个日子。挑个工作日的下午,人相对少点,天气也还行,不冷不热。
开始“游荡”
出门,站在小区门口,我第一次感到有点懵。去哪儿?平时出门,要么上班,要么买菜,要么去朋友家,总有个方向。今天这“漫无目的”一下子把我给难住。
我就决定: 跟着感觉走。哪个方向看着顺眼,或者哪条小路以前没走过,就往哪儿去。
我还是有点不自在。老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或者像个无所事事的闲人。看到别人行色匆匆,自己却在慢悠悠地晃,感觉有点格格不入。
我强迫自己慢下来,开始有意识地去看周围。
- 看路边的老房子,墙上斑驳的印记,窗户里透出的生活气息。
- 看街角的小店,卖什么的,老板什么样,顾客多不多。
- 看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步态,他们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就是瞎猜)。
- 甚至看地上的砖,天上的云,路边的一棵树是怎么长的。
过程中的感受和记录
走大概一个多小时,慢慢地,那种不自在感少点。我开始沉浸在这种“只看不参与”的状态里。发现很多平时开车或者急着走路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
比如,一条很熟悉的路,拐进旁边一个巷子,里面居然藏着个小小的菜市场,特别有生活气息。还有,某个写字楼下面,总有几个外卖小哥在固定地点刷手机等单,形成一个小小的“据点”。
我拿出手机,不是为导航或者刷信息,而是简单记几个关键词:
- 斑驳墙面,老式窗花
- 巷内菜场,吆喝声
- 外卖小哥,据点
- 阳光穿过树叶,光斑跳动
- 流浪猫,警惕眼神
感觉就像把城市当成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展览馆。我不是主角,就是一个参观者,一个过客。
这种感觉挺奇妙的。有点抽离,有点孤独,但也挺自由。好像暂时从日常生活的轨道里脱离出来。
结束与反思
大概晃荡三四个小时,天色有点暗,腿也开始发酸。我就往家的方向溜达回去。
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感觉有点累,但脑子好像清醒不少。
这回“游荡”实践,要说有啥惊天动地的发现,那真没有。 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是:
- 重新“看见”熟悉的城市。 平时太习惯于功能性地使用城市空间,忽略它的细节和温度。
- 体验一种不同的“在场”状态。 不再是忙碌的参与者,而是冷静的观察者,这种视角的切换挺有意思。
- 让我短暂地从焦虑和目标驱动中解脱出来。 就是单纯地走走看看,什么都不为。
虽然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我觉得偶尔这样“游荡”一下,挺好的。就像给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做个小小的“清扫”。下次,可能换个区域,或者换个时间,再去试试看。
这就是我这回关于“游荡者”的小小实践记录,挺粗糙的,就是分享下过程和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