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上个月我在茶馆跟朋友瞎聊,正好隔壁桌坐着个穿夹克的中年人,袖口磨得发亮,结果埋单时候服务员鞠躬差点把头磕桌上。回去路上朋友才挤眉弄眼说:"那可是管咱们区项目审批的二把手"。
混进品酒会的骚操作
后来我托了三道关系才蹭到私人品酒会的入场券。请柬是烫金的手写体,地址只标个"西郊别院",司机绕了半小时才在梧桐林里找到个铸铁门。保安拿着平板核对名单时,我手心全是汗。
- 侍应生永远用托盘挡着二维码,想加微信门儿都没有
- 吃牡蛎配的不是柠檬角,后厨现榨的青柠汁要38℃恒温
- 穿旗袍的姑娘蹲着倒酒,裙摆离地永远保持三指距离
最绝的是中途离场透气,撞见某个眼熟的上市公司老总蹲花园里啃汉堡。他抹着嘴苦笑:"这种局不吃饱是规矩,但米其林厨子做的鹅肝还没我公司楼下煎饼顶饿。"
医院见闻惊掉下巴
前些天帮表舅跑协和医院,亲眼见证什么叫"隐形通道"。我们大清早排队挂号时,穿羊绒大衣的女人直接绕进急诊区。十分钟后护士长亲自领着坐专属电梯,我眼尖瞥见她病历本上贴着银色五角星贴纸。
后来找清洁工打听才知道:贴金星的走外宾通道,银星是老干部专线,红星是内部职工亲属。普通号排队两小时的核磁共振,贴星人士随到随做,机器里永远留着"灵活档期"。
教育资源抢位战
我侄女小升初那年,班主任突然在深夜建了个"课外拓展群"。群里十二个家长凌晨被拉到郊区农场,校长亲自拎着镰刀教孩子割麦子。后来才懂这叫"劳动实践课抵扣特长分",那年全市就十二个保送重点初中的机动名额。
更魔幻的是结业合影时,穿解放鞋的老农民突然换上西装,掏出印章给实践手册盖章。朋友戳我腰眼:"那是退休的前任教育厅长,现在兼职当'农耕文化顾问'"。
昨晚把见闻记在加密文档里时,突然接到茶馆认识那人的电话。说看到我发在社交平台的品酒会照片,背景里拍到了不该露脸的人。半小时后推文自动消失,账号跳出"涉嫌违规"的提示。
现在手机屏还亮着,新消息弹出:"下周马术俱乐部有沙龙,要不要来学习骑士精神?" 我直接把手机卡拔了,有些游戏普通人硬要加注,连底裤都得赔进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