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聊聊这个“青涩综合”的实践。这词儿我一开始瞅着也挺新鲜,寻思着这是个啥玩意儿。后来琢磨了下,估摸着就是把一些带着点儿“青涩”味儿,不太成熟但又有点意思的东西给它归拢归拢,弄个合集啥的。我就寻思着,自己手上也攒了不少零零碎碎的东西,能不能也搞个类似的“青涩综合”出来玩玩。
一、初期准备与思路梳理
最开始嘛我就是翻箱倒柜。把我以前存的一些老照片、几段自己瞎拍的视频、还有一些早年间写的现在看起来挺幼稚的随笔啥的,都给扒拉出来了。那会儿的想法特简单,就是想把这些玩意儿数字化,然后分分类,弄个电子版的“回忆录”或者说“成长集锦”,给自己留个念想。
主要琢磨了这么几点:
内容来源:主要是那些带有明显“当年印记”的东西,比如像素不高的照片,摇摇晃晃的视频,还有一些文笔现在看来挺搞笑的文字记录。
整理标准:没啥太严格的标准,主要就是“青涩感”,能勾起回忆,让人会心一笑或者有点小尴尬的那种。
呈现形式:初步想的是搞个文件夹分类,或者弄个简单的网页,能点点看看就行。
二、动手开干,磕磕绊绊
说干就干,我先把那些实体照片用扫描仪一张张扫到电脑里。这活儿看着简单,挺磨人的,尤其是些老照片,有的都泛黄了,得小心翼翼的。扫完了还得调调色,去去噪点啥的,不然看着太埋汰。
然后是视频。早年那些DV带子,还有手机拍的质量不高的视频,格式五花八门。我得先想办法把DV带转成数字文件,这又折腾了一阵子,找了个老旧的采集卡才搞定。转出来的文件巨大,还得压缩一下,不然存着太占地方。有些视频没声音,有些画面抖得跟帕金森似的,我就简单剪了剪,把实在没法看的部分给去了。
文字部分相对好处理,大部分是以前存在电脑里的文档,或者是一些旧博客上的东西,复制粘贴过来,重新排排版。有些是手写的日记,我就挑了些有意思的片段,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里,敲着敲着自己都乐了,感觉回到了当年那个傻乎乎的年纪。
过程中遇到的坎儿:
格式转换:各种老旧格式转成通用格式,找软件、试参数,费了不少劲。
质量修复:老照片、老视频的质量提升有限,只能尽力而为,接受它的不完美。
信息标注:很多东西时间久了都忘了是啥时候的、啥背景了,只能凭记忆使劲想,或者干脆就空着。
三、整合与呈现,初见雏形
等素材都处理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它们“综合”起来。一开始想得挺复杂,还想学着做个交互式的网页啥的。后来发现自己技术不到家,时间也不够,就从简了。
我选了个最朴素的办法:
建总文件夹:就叫“我的青涩综合宇宙”。
按年份和主题分类:比如“小学鸡时代糗事”、“中学二三事”、“大学瞎折腾实录”等等,每个主题下再按照片、视频、文字分细类。
写个“导览”文档:用个Word或者TXT,简单写几句每个文件夹里大概是啥内容,有啥特别值得一看的“亮点”(或者说槽点),方便以后自己回顾。
我还特意给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和视频配上了当时的“心情小记”,用个文本文件存在旁边,算是补充说明。比如有张照片是我当年第一次尝试做饭,厨房跟打仗了一样,我就在旁边备注:“纪念第一次炸厨房,味道...永生难忘!”
四、最终成果与感悟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虽然没整出啥高大上的玩意儿,但看着那个塞满了回忆的“青涩综合宇宙”文件夹,心里头还是挺满足的。它可能不精致,甚至有点粗糙,但每一份文件背后都是一段实实在在的过去。
这回实践给我的感觉就是:
“青涩”本身就是一种美:那些不成熟、不完美的东西,现在回头看,反而觉得特别真实和珍贵。
动手记录很重要:幸亏当年有意无意存了这些东西,不然很多记忆可能就真的模糊了。
过程比结果更有趣:整理的过程就像一次时光旅行,重新体验了一遍过去的自己,挺有意思的。
这个“青涩综合”,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个文件合集,更像是一本日记,一本用各种媒介记录的、关于我那些“青涩”岁月的实践记录。偶尔翻翻,还能给自己找点乐子,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