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otakus”这个词,我一开始也是懵懵懂懂的,感觉就是指那些特别喜欢动漫、游戏,有点“宅”的人。直到我亲身参与了一个项目,才算摸到点门道,今天就来叨叨我那次的实践经历。
最初的碰撞:理解“otakus”
那会儿,我们公司头脑一热,说要搞个什么活动,专门针对这群“otakus”,想借着这股风潮做点事情。领导把任务交给我,说:“你去研究研究,看看这帮‘otakus’到底喜欢咱们怎么才能跟他们玩到一块儿去。”
我当时就有点抓瞎。你说“otakus”,范围也太广了?是喜欢特定番剧的?还是沉迷某个游戏的?或者是对某些技术特别痴迷的“技术宅”?就像那个什么米哈游说的“tech otakus save the world”,感觉就不是一回事儿。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呗。第一步,我就开始泡论坛、逛社群。 我发现这群体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的“派系”可多了。有纯粹的动漫迷,有游戏发烧友,有模型爱好者,还有喜欢特定声优的,等等等等。他们对自己热爱的东西,那叫一个如数家珍,旁人稍微说错一点,可能就会被“出警”。
实践的摸索:活动策划的磕磕绊绊
知道了大概情况,我就开始琢磨活动形式。一开始那叫一个乱。啥是“otakus”?他们喜欢领导拍脑袋说,“不就是喜欢二次元,喜欢宅嘛”得,这标签一贴,差点没把事儿办砸。
我们团队内部也吵翻天。有人说搞个动漫放映会,有人说办个游戏比赛,还有人说干脆整个cosplay大赛。我寻思着,这些都太单一片面了。
后来我们决定从小处着手。 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信息,好像是上海有个MAO Livehouse搞过什么“OTAKUs' NIGHT”,虽然我没去,但感觉线下聚会是个路子。
于是我们尝试组织了一次小型的线下交流会。过程是这样的:
- 场地选择:一开始想找个高大上的地方,后来发现不行,租金贵不说,氛围也太严肃。找了个相对轻松、有点“据点”感觉的小咖啡馆包间。
- 主题设定:我们没敢搞太大的主题,就定了个“我们热爱的ACG文化分享”,范围广一点,让大家都能有话说。
- 邀请对象:通过之前混的几个社群,定向邀请了一些活跃分子,也欢迎他们带朋友来。人不多,也就二三十个。
- 内容准备:我们准备了一些小游戏,比如“听BGM猜动漫”,还有一些小奖品。但重点还是鼓励大家自由交流。
活动当天,我真是捏了一把汗。 生怕冷场,或者大家聊不起来。没想到,效果出奇地
过程中的发现与调整
大家还有点拘谨。但当我们放了一段经典老番的OP时,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人开始跟着哼唱,有人开始讨论剧情。有人拿出自己做的模型,有人分享自己淘到的绝版漫画,还有人开始安利自己最近追的新番或者玩的游戏。
我发现,他们非常乐于分享。 只要找到共同的兴趣点,话匣子就收不住。而且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度非常高。比如讨论一个角色设定,能从原作漫画一直聊到动画改编、声优表现,再到周边产品。
通过这回小规模的实践,我总结了几点:
- 尊重多样性: “otakus”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们。
- 营造归属感: 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感到舒适、能找到同好的环境。
- 提供价值: 无论是信息、体验还是情感上的共鸣,你得给他们提供点“干货”。
- 真诚是必杀技: 别想着去“收割”或者“利用”他们,他们很敏感,能察觉到你的真实意图。
后来我们基于这些经验,又搞了几次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形式也更多样。比如,我们尝试过和一些独立游戏开发者合作,搞一些试玩会;也组织过小型的画师交流展。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和调整。
最终的感悟:深入才能理解
我那段和“otakus”打交道的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群体,光靠道听途说或者贴标签是远远不够的。你得真正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热爱。
他们对自己热爱的事物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和投入,这种精神挺让人佩服的。所谓的“otakus”,不过是一群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找到了极致乐趣和归属感的人罢了。
要搞明白“otakus”,真不能想得深入进去,跟他们聊,看他们在玩愁乐这算是我那次实践最大的心得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