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bfm”,也就是咱平时捣鼓视频时候的背景音乐。我真没把这玩意儿当回事,觉得不就是随便找个歌一放就得了嘛结果,自己剪了个小片子,内容挺画面也还行,放给朋友看,人家说:“你这音乐配的,还不如不配,听着闹心。” 我当时就有点懵,但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初尝苦果,才知音乐重要
那会儿我做的视频,音乐要么就是声音太大,把人说话声都盖了;要么就是跟画面完全不搭嘎,喜庆的场面配个悲伤的曲子,你说尴尬不尴尬。最要命的是,我经常就一首歌从头放到尾,五六分钟的视频,就那一首曲子在那儿单曲循环,自己听着都腻歪,别说观众了。那时候根本没“bfm”这个概念,就是瞎搞。
痛定思痛,开始研究
被打击了几次之后,我寻思这不行,得学学。我就开始琢磨,看人家那些做得好的视频,音乐是怎么用的。
- 第一步,我先不急着找音乐。 我会先把视频内容彻底看明白,想清楚这个视频我想表达个啥情绪?是轻松愉快的,还是紧张刺激的?或者是温馨感人的?把这个基调先定下来。
- 第二步,才是去找音乐。 我一般会根据定好的调调去找。比如,做个旅游vlog,节奏轻快的,我可能会找点小清新的民谣或者欢快的电子乐。如果是回顾往事的,可能会找些舒缓、有年代感的纯音乐。这个过程挺费劲的,有时候为了找一首合适的,我能听上百首。
实践中的小技巧
后来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发现有几个点特别关键:
1. 别一首歌用到底,除非你视频特别短。 我现在做视频,如果超过一分钟,基本都会考虑用至少两段不同的音乐,或者同一首歌的不同片段。这样能让视频的节奏感更强,观众也不会觉得单调。比如开头可以用一段比较抓耳的,中间根据内容情绪变化换一段,结尾再用一段有总结性的或者能让人回味的。
2. 音乐的节奏点要跟画面的切换对上。 这个一开始挺难的,得多练。比如画面突然一个转场,或者一个特写,如果音乐正好在那时候有个鼓点或者节奏变化,那感觉一下就上来了。我一般会把音乐导入剪辑软件,然后仔细听,找到那些关键的节奏点,再把画面素材往上对。有时候为了对上一个点,我宁可多剪几帧画面,或者少剪几帧。
3. 音量大小得控制 这是老生常谈了,但真的很重要。有人声说话的时候,背景音乐就得压低,若有若无就行,别抢戏。纯画面展示的时候,音乐可以稍微大声一点,烘托气氛。我经常是来回调整,戴上耳机仔细听,直到觉得舒服为止。
4. 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 别老用那几种自己听熟的。有时候换个平时不怎么听的风格,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比如我以前做搞笑视频老用那种罐头音效配乐,后来试了试用一些复古的爵士乐,发现效果也挺逗的,还显得不那么俗套。
最终的感悟
搞了这么久,我发现这个“bfm”真不是个小事儿。它就像给视频化妆一样,画好了,能让整个视频的档次都提升不少。虽然过程可能有点麻烦,需要耐心去挑,去剪辑,去对节奏,但看到成品,听到那恰到好处的音乐响起,配合着画面,那种成就感还是挺足的。说白了,就是用心去做,把音乐也当成视频创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现在我再做视频,花在找音乐和处理音乐上的时间,一点不比剪辑画面的时间少。这玩意儿,值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