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东西——“诡叙”。这玩意儿,一开始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后来慢慢咂摸出点味道,觉得挺有意思,就想着记录一下我这瞎琢磨的过程。
我的实践摸索之路
最初的遭遇:
说起来,我对“诡叙”这东西产生兴趣,完全是个意外。记得那会儿我正闹书荒,就随便在网上瞎逛,看人家推荐书单。有一本书,忘了具体是哪本了,评论区吵得特凶,有人说神作,有人说被骗了,提到了“叙述性诡计”这个词。我当时就纳闷了,啥叫叙述性诡计?听着挺玄乎。
开始主动找茬:
好奇心一上来,我就开始有意地去找这类作品来看。我也就是随便翻翻,听说那个《罗杰疑案》是这方面的老祖宗,阿加莎写的,就找来看。看完之后,我确实是“哇”了一声,感觉后脑勺被人敲了一下。就是那种,你以为故事是这么回事,结果作者告诉你,“你被我耍!”
逐步深入,多方涉猎:
有了第一次的“震撼”体验,我就上瘾了。开始到处搜罗,看看还有哪些是玩这个套路的。那段时间,我可没少折腾:
- 日本作家的作品:后来我发现,日本作家特喜欢玩这个。什么西泽保彦的《杀意集结之夜》,还有人推荐绫辻行人的作品,比如那个经典的《咚咚吊桥》(虽然我看的可能是别的版本,但这个名字印象深)。还有乙一,他的《ZOO》里面有些短篇,比如《衣橱》,也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 国内外的电影和剧集:不光是书,有些电影和电视剧也玩这套。我看的时候就开始留心了,琢磨导演是不是在哪个镜头语言或者剪辑上给我下了套。有些评分很高的悬疑片,比如提到的那个《德尔塔的悲剧》(虽然我可能没看过原片,但这类高分悬疑片往往有叙诡元素),看完之后再去看解析,才恍然大悟。
- 反复琢磨和对比:遇到一个“诡叙”作品,我看完一遍还不过瘾。总想着倒回去重新看,找找作者到底把线索藏哪儿了,他是怎么误导我的。有时候还会把几部作品放一起琢磨,看看他们的“诡计”手法有什么共通之处,又有什么各自的创新。
尝试理解“诡计”的内核:
看多了之后,我就开始琢磨,这“诡叙”到底是怎么实现的?我发现,很多时候,作者就是利用了我们阅读的习惯性思维,或者对某些词语、身份、视角的固有认知。他不明着骗你,但他会悄悄地引导你,让你自己往“歪路”上想。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那种被“戏耍”的感觉,既有点懊恼,又有点佩服作者的巧思。
比如说,有些作品会模糊叙述者的身份,或者故意隐藏关键信息,让你对角色的判断产生偏差。还有些是利用时间线的错乱,让你以为事情是顺着发生的,结果人家是插叙、倒叙,甚至是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来回跳。
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被“骗”的快感:
老实说,刚开始被“骗”的时候,会有点不爽,感觉智商受到了挑战。但慢慢地,我反而开始享受这种被“骗”的过程。因为一个好的“诡叙”,它不是胡来,它的“诡计”揭晓之后,你会发现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合理的,所有的线索都摆在那儿,只是你没注意到。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挺带劲的。
对阅读和观察的重新审视:
自从迷上了“诡叙”,我现在看书看电影,都不自觉地多了一份警惕。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叙述者的视角是不是可靠,作者有没有在某些细节上做手脚。这让我对文本的理解,或者说对信息接收的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不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会带着一点批判性的眼光去看。
创作的挑战:
我也试着想过,如果我自己要写一个带“诡叙”的故事,那得有多难。既要误导读者,又不能让读者觉得被硬生生地愚弄,还得在揭秘的时候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拍案叫绝。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对作者的要求太高了。
小结一下:
我这段时间对“诡叙”的实践和探索,就是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主动去接触各种作品,再到尝试去理解它背后的运作机制,从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它就像一种智力游戏,作者出题,读者解谜,虽然常常被作者“耍”得团团转,但乐在其中。
现在我看什么都得多长个心眼儿,生怕一不留神又掉进哪个作者精心布置的“陷阱”里。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斗智斗勇”的感觉,也挺刺激的,不是吗?
好了,今天就先瞎扯这么多。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有什么特别经典的“诡叙”作品推荐,也欢迎分享给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