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琢磨这“福利照片”,脑子里头全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想着怎么抓眼球怎么来。以为随便网上扒拉几张好看的图,或者找模特咔咔拍几张,就算完事儿了。结果?屁用没有。
那会儿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栽跟头的
记得有一次,帮一个小区的邻居们弄个周末的跳蚤市场,想着活跃下气氛,也让大家手里的闲置东西能转起来。我就寻思,得来点“福利照片”做宣传?当时我脑子一抽,就去网上找了些那种特精致、特专业的商品图,还有些笑得跟花儿似的模特照片,P上活动信息,往群里一发,朋友圈一转。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这下肯定人山人海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 群里静悄悄,点赞的都没几个。活动当天,人是来了些,但远没达到预期。我当时就纳闷了,这“福利”也给了,照片也够“好看”了,咋就不灵?有几个老街坊还私下跟我说:“小王,你那图太洋气了,不像咱们自己小区里搞的活动,倒像是大商场促销。”
这话点醒我了。我那是瞎折腾,根本没搞明白人家要的“福利”是照片的“魂”又在哪儿。
后来我是怎么一步步摸索出门道的
我又接手了几个类似的社区小活动,还有一次是帮一个朋友的小手工作坊在线上做推广。我学乖了,不再瞎找那些“高大上”但不沾边的图了。
我的实践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 先琢磨“福利”到底是 对小区居民来说,跳蚤市场的“福利”可能是淘到便宜实用的东西,是邻里间热闹的氛围,是孩子们能玩得开心。对手工作坊的顾客来说,“福利”可能是买到独一无二的手作,是体验到制作的乐趣,或者是看到匠人的用心。
- 照片得“接地气”: 我开始尝试自己拍。跳蚤市场那次,我就专门拍了些邻居们整理出来的、带着生活气息的旧物,比如一个用了好几年的旧吉他,一套孩子穿小了但还很新的旱冰鞋。我还抓拍了几张之前活动时大家在现场聊天、孩子嬉笑的瞬间。虽然拍得不专业,但那股子真实劲儿,一下子就出来了。
- 突出“人情味”和“独特性”: 帮朋友的手工作坊,我就没去拍那些冷冰冰的产品摆拍。我让她把制作过程拍下来,比如揉泥巴、上釉彩,甚至是一些做坏了但很有意思的半成品。我还让她自己出镜,戴着围裙,一脸专注地干活。这些照片一放上网,咨询的人立马多了。大伙儿觉得这东西有温度,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
- “福利”要看得见摸得着: 如果是优惠活动,我就把优惠信息做得清清楚楚,直接 P 在最能体现活动内容的照片上。比如跳蚤市场,就 P 个“全场旧书5元起”,手工作坊就 P 个“新品体验9折”。不搞虚的,让人一眼就知道有啥好处。
的效果和一点感悟
这么一折腾下来,效果是肉眼可见地小区活动的人气旺了,朋友的小作坊订单也多了。我这才明白,所谓的“福利照片”,核心不在于照片本身有多“美”,多“专业”,而在于它能不能准确地传递出那个“福利”的价值,能不能跟看的人产生共鸣。
说白了,就是得走心。你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们想看什么,什么能打动他们。光想着自己要“发福利”,用自以为是的“好看”照片去砸,人家不领情,白费劲。这事儿,就跟做人一个道理,真诚最重要。以前我总觉得这玩意儿有啥难的,不就是找几张图嘛现在回过头看,那时候真是太年轻,想法太简单了。碰了壁,吃了亏,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