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来聊聊“暴言”这玩意儿。我估摸着大伙儿一听这词儿,脑子里可能就冒出些不太好听的画面,觉得是啥粗鲁骂人的话。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不是啥好词儿。
最初的印象与疑惑
平时说话也还算个斯文人,至少自己是这么觉得的。工作里头,大家伙儿都客客气气的,生怕哪句话说不对付了,得罪了人。所以“暴言”这俩字,在我这儿基本就等于“口无遮拦”、“找不自在”。我一直觉得,好好说话能解决问题,干嘛非得整那些刺激的?
一次意外的“实践”
转折点发生有一次开项目评审会。那真是个漫长又憋屈的会。一个挺简单的问题,大家绕来绕去,谁也不想担责任,谁也不说句实在话。A部门说这事儿得B部门配合,B部门说C部门的数据没给到位,C部门又说A部门的需求不明确。我当时坐在那儿,听得脑仁儿都疼。眼瞅着快下班了,问题还没个眉目。
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也可能是被憋坏了,我噌地一下就站起来了。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直接就开喷了,不是骂人那种喷,就是把一些大家心里都清楚但都不敢说的话给秃噜出来了。
我说:“咱能不能别在这儿踢皮球了?这事儿就卡在XX环节,之前YY方案明明讨论过是可行的,怎么一到执行就都变卦了?是不是怕担责任?要真怕,这项目趁早黄了算了,省得浪费大家时间!”
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我当时心里也咯噔一下,寻思着完犊子了,这下肯定得罪一片人。领导脸也拉下来了。
意想不到的结果
你猜怎么着?安静了几秒钟后,项目最大的那个头儿,平时挺严肃的一个人,他反而点点头,说:“小张这话糙理不糙。大家是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来。XX环节的问题,老李,你牵头,今天必须拿出方案。”
我当时都惊了!那帮平时打太极的家伙,被这么一点,反而一个个开始认真讨论解决方案了。那次会,还真就把问题给敲定了。
事后的琢磨与反思
会后,我自个儿琢磨这事儿。我那几句话,按平时的标准来看,绝对算得上是“暴言”了,不给人留面子,直来直去。但效果?出奇的
我开始反思,为啥有时候好好说话没人听,这种“暴言”反而能推动事情?
- 是不是因为戳破了“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都揣着明白装糊涂,需要有个人把那层窗户纸给捅破。
- 是不是因为表达了真实的急迫感?有时候温和的语气反而让人觉得问题不严重,不着急。
- 是不是因为在特定场合,需要一点“冲击力”?一潭死水的时候,扔块石头进去,才能起点波澜。
我也明白,这玩意儿不能随便用。用不那就真成了没情商的愣头青,到处树敌。关键是看场合,看对象,看你要达到啥目的。
后续的“谨慎实践”
从那以后,我对“暴言”的看法就变了。它不完全是个贬义词,有时候,它是一种打破僵局的工具,一种高效沟通的催化剂。但我用起来也特别小心。
我开始观察,啥时候适合来点“猛料”。比如:
- 团队集体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时候需要有人大声喊一句,哪怕听着刺耳,但能把大家注意力拉回来。
- 有人明显在装傻充愣,拖延进度的时候。客气话不管用,就得直接点出问题核心,让他没法再和稀泥。
- 面对不公正或者明显错误的事情,大家都沉默的时候。这时候的“暴言”,可能就是一种正义的呐喊。
我发现,用“暴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对事不对人。你可以批评某个方案烂,某个流程蠢,但别直接攻击人的能力和品格,那就真成口水仗了。而且说完“暴言”之后,最好能马上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者解决方案,不然就真成只会瞎逼逼的喷子了。
有一次,另一个项目遇到类似扯皮的情况,我试着更“温和”地指出问题,结果还是老样子,大家继续打哈哈。后来我稍微加重了点语气,强调了不解决问题的严重后果,态度强硬了一点,管用了。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心得
我现在觉得,“暴言”这东西,就像把锋利的刀。用好了,能披荆斩棘,解决问题;用不伤人伤己,一地鸡毛。
我的实践经验是:
- 看准时机:不是啥时候都能用,得在关键节点,需要打破僵局的时候。
- 对事不对人:炮火要对准问题本身,别搞人身攻击。
- 有理有据:“暴言”不是胡说八道,背后得有你的思考和逻辑支撑。
- 准备好承担后果:毕竟是“暴言”,总会有人不舒服,自己得有点心理准备。
- 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发泄情绪,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牛。
说到底,这玩意儿还是个度的把握。有时候,最直接的话,反而最有效。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在干并且准备好为自己的话负责。这就是我从实践中对“暴言”的一点粗浅记录和理解,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不一样的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