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就想着把最近琢磨的一点事儿给大伙儿说道说道。事情的起因,也简单,就是我又把老版的《抓鬼敢死队》翻出来看了一遍,然后又瞅了瞅后来那些个新的,心里头就有点五味杂陈。
我的琢磨过程是这样的
一开始嘛就是单纯怀旧。你看那84年的老电影,现在看特效是糙了点,但人家当年可是拿了奥斯卡提名的,最佳视觉效果,还有最佳原创歌曲,牛不牛?那时候的设定,讲真,挺新鲜的,几个科学家搞科学抓鬼,多带劲。
我这人就喜欢琢磨,看完老的,就寻思,这IP后来咋发展的?然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好家伙,这一了解,发现故事还挺多。
- 新尝试与争议:后来不是出了个全女班的《捉鬼敢死队》嘛我记得当时动静挺大,有些老粉丝那叫一个骂。我自个儿寻思,换成女的也没啥大不了的,关键还是片子拍得好不好玩,对不?吸引女影迷,思路也没错。
- 口碑的起伏:再后来又有什么《超能敢死队:冰封之城》这样的续作。我看有的地方说,媒体评分不咋地,烂番茄才给个40%多。这就让人纳闷了,明明是个好底子,怎么后来的路子越走越让人看不懂了?
我就在想,这电影的核心到底是有人说,新片子里政治隐喻比上一部还多,甚至把自由女神像都给“请”下来了。乖乖,这手笔是真大。但有时候我就琢磨,场面搞得再大,要是故事本身逻辑有点问题,或者没抓住观众的心,那也白搭。
我还看到有人说,本来挺期待电影能重点刻画一下怎么科学抓鬼的,结果,可能就……大家都懂。这感觉就好像你点了一盘红烧肉,结果上来一盘撒了肉末的青菜,期望有点落差。
实践中的一点联想
我琢磨这些电影的来龙去脉,让我想起一件事儿。这事儿可能跟电影没啥直接关系,但那感觉有点像。
记得有一回,我寻思着给家里的小侄子整个生日惊喜。最开始的想法特简单,就买个他喜欢的卡通蛋糕,大家乐呵乐呵得了。结果,我老婆说,蛋糕店的太甜,不如自己做,健康。行,我说那试试呗。然后我小姨子听说了,说哎呀普通蛋糕没新意,现在流行那种多层翻糖的,还得加点啥啥进口水果。我寻思着,这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还没等我反对,我妈又发话了,说小孩子过生日,得有点好彩头,蛋糕上得有寿桃,还得是红色的。我当时就一个头两个大。本来一个简简单单的庆祝,被七嘴八舌一掺和,搞出来的那个“作品”,四不像,味道也一言难尽。孩子看着那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反而没一开始想要个简单卡通蛋糕时那么兴奋了。
有时候我就觉得,很多事情,最开始那个简单的点子,可能是最精华的。 后来的人,总想加点自己的东西,创新嘛可以理解。但加来加去,有时候就把原来的味道给冲淡了,甚至给整跑偏了。就像这抓鬼的电影,本来核心是“科学抓鬼”的新奇和几个主角的插科打诨,要是后来光顾着搞大场面,或者硬塞些有的没的,那原先吸引人的东西可能就没了。
这都是我自个儿瞎琢磨,不一定对。毕竟拍电影是个复杂事儿,众口难调嘛但就是忍不住会这么想,可能还是对最初的那份简单和巧妙念念不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