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姐们儿,今天跟大家唠唠我琢磨这“三花九子膏”的实践过程。这玩意儿,听着就玄乎,对?就爱琢磨这些老玩意儿。
寻根究底的开始
我是看那《西游记》,看到孙猴子被那黄风怪吹伤了眼睛,后来不是骊山老母还是哪个神仙给治好了嘛用的就是这“三花九子膏”。当时我就寻思,这东西真有这么神?能不能自个儿也捣鼓捣鼓?
动手查资料
我就开始翻书上网查。你还别说,真有些记载。有的医书上提到了类似的方子,比如“三花五子膏”或者“九子膏”,说是能治眼睛的毛病,什么迎风流泪,眼珠子酸疼。我一看,这不跟我有时候对电脑久了的症状有点像嘛虽然咱没被妖怪吹,但眼睛干涩发痒也是常有的事儿。
网上还有些说法,说这膏药能永久增加点啥毒伤耐性,听着跟游戏里的小仙丹似的,这就有点扯远了,咱主要还是奔着对眼睛好去的。
琢磨成分与制作
接下来我就琢磨这“三花九子”到底是啥。
- “三花”:这个相对好猜点。菊花、金银花这些,本身就有清热明目的说法,很多眼药水里也常见。我想着再加个啥花?玫瑰花?还是别的?这个得好好斟酌。
- “九子”:这个就头大了。“子”一般指植物的种子。枸杞子算一个?决明子?菟丝子?车前子?我掰着指头数,得凑够九种,还得是性味相合,能一起用的。这个难度可不小。
然后就是考虑怎么“熬膏”。以前的老法子,估计得用麻油或者别的什么油,把药材的有效成分慢慢炸出来,或者用水煎煮浓缩,加入蜂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凝固成膏。我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架个小锅,慢慢熬,药香四溢,还挺有感觉的。
我还专门找了个玛瑙的小罐子,就跟书里写的那样,“取出一个玛瑙石的小罐儿来”,仪式感得有!
实践中的困难与感悟
真要自己动手做,发现困难重重。
第一,药材不好凑齐。有些“子”类的药材,平时药店里不一定常见,或者说,我也不确定古方里的“子”具体是哪些,万一用错了?
第二,配比是关键。各种花、各种子,用量多少,君臣佐使怎么搭配,这都是学问。我不是学中医的,真不敢瞎配。万一弄巧成拙,本来想护眼,再给整出别的毛病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制作工艺。熬膏的火候、时间,怎么过滤提纯,怎么保证无菌,这些现代医学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可都是经验活儿。我自己在家小打小闹,很难达到那个标准。
我这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精神实践的层面。我把能找到的关于“三花九子膏”的资料都看了个遍,也咨询过一些懂中医的朋友。他们也说,这种古方,很多已经失传或者演变了,而且主要是针对特定情况的,不能随便拿来就用。
最终的体会
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三花九子膏”,在《西游记》里是神丹妙药,但在现实中,咱更多的是领会其文化意义和古人的智慧。孙悟空那是火眼金睛,被三昧神风吹了才出问题,咱这凡胎肉眼的,还是得科学护眼。
不过通过这回“实践”,我对中医药文化又多了几分敬畏和兴趣。虽然没真捣鼓出一罐子膏药来,但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有时候眼睛不舒服,我就会想起这个“三花九子膏”,然后老老实实滴点眼药水,或者用热毛巾敷敷。也算是从神话故事里,学到点养生意识!
得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纯属个人瞎琢磨,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哈!大家有啥好玩的实践经历,也欢迎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