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光昭”这个事儿。这词儿听着挺玄乎,又是“彰明显扬”,又是“照耀”的,一开始我也犯迷糊。但后来我琢磨了一下,这不就是把事情弄明白、整透亮点儿,让它自己发光发亮嘛最近我手头就捣鼓了一个事儿,正好能用“光昭”来形容我那番折腾。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
话说我接手了一个小项目,或者说,一个摊子。为啥叫摊子?因为那叫一个乱。文档零零散散,需求变来变去,团队里几个人各说各的,感觉大家都在黑暗里摸索,谁也不知道这玩意儿要做成个啥样,或者说,知道,但每个人知道的都不太一样。我就寻思,这不行,得先让这事儿“光昭”一下,不然迟早得黄。
我是怎么干的?
就喜欢从头捋。我的实践过程大概是这么几步:
- 第一步,把所有人都叫过来,包括能沾上边儿的。 我先没急着说我的想法,而是让他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理解的这个项目是干啥的,目标是痛点在哪儿。好家伙,这一说,问题全暴露出来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甚至南辕北辙。
- 第二步,翻箱倒柜找“家底”。 我把能找到的所有相关文档、邮件、聊天记录,甭管多早的,都给它扒拉出来。然后我就开始看,一条条对比,找矛盾点,找被遗漏的关键信息。这一步特别熬人,跟考古似的,但非常重要。
- 第三步,画图,画大饼也画细节。 我不是说画那种虚无缥缈的大饼。我是把项目的整体目标、核心功能、用户流程这些,用最简单直接的图给它画出来。然后把之前收集到的各种信息、问题点,都标注在图上。这样一来,哪些是明确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冲突的,一目了然。
- 第四步,再开会,这回是“统一思想大会”。 我把整理出来的东西,尤其是那张图,往大家面前一摆。然后一条条过,有疑问的当场提,有不同意见的当场掰扯。目的就一个,把模糊的弄清楚,把冲突的解决了,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共识。这个过程可能挺费唾沫星子的,但绝对值。
- 第五步,重新“定调子”,明确分工。 等大家都“光昭”了,明白这事儿到底要干啥、为啥干、怎么干之后,我赶紧趁热打铁,把项目的优先级、阶段性目标、每个人的具体任务都明确下来,白纸黑字写清楚。
咋样了?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你猜怎么着?整个项目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之前那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没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为啥干,干到什么程度。沟通也顺畅多了,因为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儿了。进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觉得这个“光昭”,说白了就是拨云见日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资源不够,就是方向不明确,或者说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家使不上劲,或者劲儿使不到一块儿去。把这些“暗处”都给它照亮了,让问题、目标、路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这事儿就好办多了。
我以前也吃过这种亏,一个项目稀里糊涂开始,吭哧瘪肚干了半天,发现跟想要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返工、扯皮,那叫一个心累。所以现在我宁可前期多花点时间去“光昭”一下,把基础打扎实,也比后面手忙脚乱强。这算是我的一点小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