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一个玩意儿,我管它叫“雷霆之锤”。别误会,不是什么游戏道具,也不是真拿去砸东西的锤子,算是我最近实践捣鼓出来的一个小东西,或者说一个小“解决方案”,嘿
一切的开端——为啥要搞这么个“锤子”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我不是在整理一堆陈年老旧的资料嘛格式乱七八糟,文件命名也是随心所欲,看得我头都大了。手动一个个去改?那得改到猴年马月去。我就寻思着,能不能整个自动化点的东西,帮我把这些麻烦事给处理了。
我试了几个现成的工具,要么功能不够,要么就是操作太复杂,不适合我这种“懒人”。我就想,求人不如求己,干脆自己动手写一个! 这个念头一出来,就有点收不住了。
实践过程——坑与曙光
我先是把需求给捋清楚了:
- 能批量识别不同类型的文件。
- 能根据文件内容或者特定规则自动重命名。
- 最好还能把它们自动归类到不同的文件夹里。
- 操作界面尽量简单,点几下就能跑起来那种。
听起来是不是还行?实际干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一步,选择用啥来实现。 我寻思着用Python应该比较方便,库多,写起来也快。于是就开始找相关的库,什么os、shutil、re这些都用上了。磕磕绊绊写了个雏形,能跑,但是效率贼低,而且遇到点特殊情况就报错,简直了。
遇到的第一个大坑就是文件名编码问题。 有些老文件,天知道是什么鬼编码,一读就乱码,程序直接罢工。为了解决这个,我真是查了不少资料,试了好几种编码检测和转换的方法,折腾了好几天,头发都掉了好几根,才勉强算是能应付大部分情况了。
然后是规则匹配。 我想让它智能一点,比如文件名里包含“报告”俩字的,就自动归到“工作报告”文件夹。这玩意儿用正则表达式写起来,一开始也是各种匹配不上,或者匹配错了。调试的时候,对着一堆文本和规则,眼睛都快看瞎了。那感觉,真就像在黑灯瞎火的房间里找钥匙,难受!
中间好几次都想放弃了,觉得这玩意儿比手动改还费劲。但转念一想,这“雷霆之锤”要是真搞出来了,以后不就一劳永逸了嘛咬咬牙,继续干!
后来我把整个逻辑重新梳理了一遍,模块化拆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测试,遇到问题就单独解决。还加了详细的日志输出,这样出错的时候,能快速定位是哪里出了幺蛾子。
“雷霆之锤”的诞生与效果
经过差不多一个多礼拜的折腾,反复修改和测试,我的“雷霆之锤”总算是能稳定运行了!虽然界面还比较简陋,就是个命令行窗口,但功能是实打实的。
我只要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文件往一个指定的文件夹一扔,然后运行我的“雷霆之锤”,设置好规则,它就能“咔咔咔”地自动开始干活,重命名、分类,一气呵成! 看着文件一个个变得井井有条,那成就感,别提多爽了!
以前可能要花大半天甚至一天时间手动整理的东西,现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搞定了。 这效率,杠杠的!虽然过程挺折磨人的,但结果是香的。也算是对自己耐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
有时候遇到麻烦事,别老想着绕道走,尝试着自己去“锻造”一把解决问题的“锤子”,过程可能辛苦,但敲下去那一刻的快感,还有后续带来的便利,绝对值得!这就是我这回“雷霆之锤”的实践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