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域模型怎么应用到实际中?看看这些成功的案例就明白了。

天美租号

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手头上的活儿越来越多,感觉脑子有点乱。后来无意中接触到一个叫“四域”的思路,一开始没太搞明白具体是啥高深理论,但我这个人就喜欢动手试试。

我就找了张大点的纸,在中间画了个十字,分成了四个格子。这不就是小时候数学课上画的坐标系嘛挺简单的。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四个格子得代表点啥意思才行。

我想了想,平时做事儿,无非就是看这事儿费不费劲,还有就是效果好不好。得,就用这两个维度来分。

横着一条线,左边写“费劲少”,右边写“费劲多”。

竖着一条线,上面写“效果好”,下面写“效果差”。

这么一来,四个格子(或者说“域”)就出来了:

  • 左上角:费劲少,效果
  • 右上角:费劲多,效果
  • 四域模型怎么应用到实际中?看看这些成功的案例就明白了。

  • 左下角:费劲少,效果差。
  • 右下角:费劲多,效果差。

开始往里填东西

然后我就把我手头上所有的事情,不管大小,都捋了一遍,一个个往这四个格子里扔。

比如,有些日常回复邮件、填个简单表格啥的,费劲少,但是不做又不行,属于维持基本运转,但要说多大效果,也谈不上,可能就扔到左下角(费劲少,效果差)去了。有些重要的邮件回复,能直接推动项目进展,那可能就得算到左上角(费劲少,效果好)

那些需要啃硬骨头的大项目,比如做一个全新的方案策划,或者开发一个新功能,这肯定是费劲多,但做成了效果也好,妥妥地放在右上角

还有些事儿,比如参加一些没啥实质内容的会议,或者反复调整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感觉投入不少时间精力(费劲多),但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效果差),我就把它们归到右下角

分完之后的感觉

等我把能想到的事情都填得差不多了,看着这张图,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不少。

左上角那些事儿,明显是“性价比”最高的,得赶紧优先干掉,立马就能看到成效。

右上角那些,是硬仗,需要长期投入,得集中精力和资源去攻克,不能拖。

左下角的,虽然效果一般,但胜在省事,可以批量处理,或者找个空闲时间集中搞定,别让它们太耽误事儿。

右下角那堆,是最需要警惕的。我得想想,这些事儿是真的必须做,还是可以简化,甚至能不能干脆就不做了?这块最容易变成时间黑洞。

实践到现在的体会

就这么个简单的“四域”划分,也没啥特别神秘的。对我来说,它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能跳出来,把我那一堆乱麻似的任务和想法,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和审视

做完这个动作,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缓缓,哪些可能需要砍掉,心里就有数了。它帮我把模糊的“忙碌感”具体化了,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花在刀刃上。

这个“四域”的实践,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个过程:找张纸 -> 画个十字 -> 定俩维度 -> 往里填事 -> 看图说话 -> 调整行动。挺土的办法,但是管用。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