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阉割电影”,挺没劲的,但又绕不开。你看现在好多片子,感觉就是缺了点要么故事讲不圆,要么人物怪怪的,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觉得,这块儿是不是给剪了?
我自个儿也算是有点体会,当然不是说我参与过剪片子,没那本事。主要是我前两年有一阵子,工作黄了,赋闲在家,那真是闲得慌,天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剩下大把时间不知道干嘛
打发时间的无奈之举
那时候也没啥别的爱手里头也不宽裕,就想着找点不花钱或者花钱少的乐子。琢磨来琢磨去,看电影好像最合适。网上资源多,老的新的,国内国外的,够我看一阵子了。
就这么着,我开始疯狂补片。一天看个两三部是常事。刚开始就是瞎看,啥火看啥推荐看看着看着,就发现有点不对劲了。
开始留意“不一样”比如,有些电影,我明明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或者录像厅里看过一些片段,或者听别人说过某些情节,结果现在找来看,欸?那段没了!或者完全不一样了。还有些国外片子,看的时候总觉得节奏怪怪的,上网一查,嚯,原来国外版比咱们这儿多半个钟头!
这就勾起我的好奇心了。我就开始琢磨:
- 到底都剪了些
- 为啥要剪?
- 同一个电影,能有多少个版本?
我的“版本对比”实践
有了这个心思,加上时间又实在太多,我就开始有意地去找同一个电影的不同版本来看。这可真是个体力活。那时候经常泡在一些小论坛、下载站,到处扒拉资源。
具体咋干?
就是找到一个片子,比如标注了“公映版”、“网络版”、“未删减版”、“导演剪辑版”之类的,全都下下来。然后开两个播放器,同步放,一帧一帧地对比。
还真让我发现不少门道:
- 暴力血腥:这是最常见的,打斗场面喷血变喷“石油”了,或者干脆把最狠那几下给剪了。
- 情色内容:这个也普遍,稍微露骨点的,或者暗示性强的,咔嚓一刀。
- 敏感话题:有些涉及到历史、政治或者一些比较灰暗的社会现实的,也容易被“优化”。
- 时长调整:有时候纯粹是为了排片,或者觉得节奏太慢,也会动刀子。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有一次,对比一个引进片,国内版和所谓的“海外版”。好家伙,不光是剪了几处暴力镜头,连人物对话都有改动,甚至有一条支线剧情因为几个关键镜头被剪,整个逻辑都不通了。看得我直挠头。
就这么一部一部片子对比下来,少说也折腾了几十部。虽然挺无聊的,但也算让我对这所谓的“阉割”有了点直观认识。真的不只是少看几秒钟刺激镜头那么简单,有时候对整个电影的观感、甚至主题表达都有影响。
后来重新找到工作,忙起来了,也就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搞这种“版本研究”了。不过那段经历倒是让我现在看电影,总会下意识地想一下:这片子,是“完整”的吗?有时候看完觉得不过瘾,还会习惯性地去网上搜搜,看有没有其他版本,算是个后遗症。
反正,这事儿就这么个情况,挺无奈的,但也确实存在。咱普通观众,也就只能多留个心眼,或者想办法找找“原版”看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