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唠唠“人异”这事儿。这也不是啥高深学问,就是我自个儿琢磨、碰壁后的一点记录。
以前挺马大哈的,觉得人跟人都差不多,顶多脾气好坏、勤快懒惰的区别。直到我搬了次家,遇上个“神人”邻居,才算开了眼。
初识端倪
刚搬过去那阵子,就觉得楼道里老不对劲。有时候半夜咚咚响,有时候门口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起初我没在意,想着可能是哪家装修或者搬东西。后来有次出门,亲眼撞见那位邻居,一个中年男人,对着楼梯间的消防栓念念有词,手里还比划着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但也没敢多看,就打了个招呼,笑了笑,赶紧走了。心里琢磨,这人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深入“实践”
接下来日子就没那么太平了。他开始有些行为直接影响到我了。
- 噪音: 不分白天黑夜地放音乐,或者大声说话,有时候听着像吵架,但好像又是一个人。
- “标记”: 在我家门口附近用粉笔画奇怪的符号,或者放一些小石子、小纸条啥的。
- 搭讪: 电梯里碰见,就盯着你看,或者突然问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比如“你家的水龙头漏水吗?”、“昨晚是不是有猫叫?”。
一开始我试着沟通。有次音乐实在太吵,我硬着头皮去敲门。他开了门,眼神直勾勾的,我说:“大哥,这音乐声能不能小点?有点晚了。” 他也不回话,就看着我,然后“砰”一声把门关了。音乐照旧。
得,沟通这条路算是堵死了。
调整策略
碰了几次壁,我算是明白了,跟这种“异人”打交道,不能按常理来。我开始琢磨怎么应对。
- 保持距离,减少接触: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尽量错开出门时间,电梯里碰见就低头看手机,或者干脆走楼梯。眼神避免接触。
- 不主动,不回应: 他问怪问题,我就“嗯”、“”或者干脆装没听见。他门口放东西,只要不堵路,我就当没看见,物业清理就清理,不清理我就绕着走。
- 记录,但不激化: 噪音过分了,我就手机录下来。门口画东西,我拍个照。不是为了马上跟他理论,是留个底,万一以后有啥事需要证据。但绝不当面跟他起冲突,感觉这种人你刺激他,指不定干出啥事。
- 寻求“外援”: 跟物业反映了几次。虽然物业也挺头疼,但至少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个情况。有时候物业会去协调一下,能管点用,虽然效果不长久。
就这么着,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不再想着去“纠正”他,或者跟他讲道理,就是怎么让自己不受影响,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
一点想法
后来时间长了,我也慢慢习惯了。想想,这种“异人”哪都有,公司里也可能碰到说话阴阳怪气、做事不按常理的同事,小区里也可能有行为古怪的邻居。你没法要求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正常”。
我的实践经验就是:
- 先观察: 别急着下定论,看看对方到底是个啥情况。
- 试探: 如果有必要接触,简单试探下沟通的可能性。
- 不行就撤: 沟通不了,或者感觉不对劲,赶紧拉开距离,别较劲。
- 保护自己: 底线是别让自己受伤害,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该躲躲,该避避,必要时留点证据。
说白了,就是认清现实,调整自己。世界这么大,啥人没有?咱管不了别人,只能管好自己,学着怎么跟这些“异象”共存,或者说,怎么在有这些“异象”的环境里,让自己过得安生点。这就是我的实践记录,糙是糙了点,但都是实打实经历过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