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秘阁”这个词儿。听着挺唬人的,古代放书、放画的地方,有时候还是个官署,听着就挺高大上。
但一提起这俩字,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却是我自个儿以前瞎折腾的一个事儿。那会儿刚开始想着要整理自己电脑里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笔记,觉得得弄个系统点的东西,不然东西放哪儿都忘了。
我雄心壮志,想着得搞个像模像样的“个人秘阁”。上网找了各种笔记软件、文件管理工具,研究标签系统、分类法,什么都想用上。心想着,这下我的资料库肯定能跟古代皇家藏书楼一样,井井有条,要啥有
说干就干!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把电脑里的文件,从学习资料到工作文档,再到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收藏的网页,都往一个新地方倒腾。然后开始疯狂打标签,建文件夹,一层套一层,自以为设计得天衣无缝。
结果?搞得那叫一个乱七八糟。真不是我吹,没过俩月,我自己都晕了。标签打了一堆,回头想找个东西,发现好几个标签都能用,或者根本想不起当时用的哪个标签。文件夹层级太多,点进去半天找不到北。有些东西放进去了,再也没打开过,因为它藏得太“秘”了。
那段时间,找个文件比以前还费劲,真是给自己挖了个坑。这哪是“秘阁”,简直是个“迷宫”。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
我就寻思,古代那“秘阁”,虽然可能规矩也多,但人家起码是实打实的地方,书放架子上,总有个大概位置。我这电子版的瞎搞,反而把自己绕进去了。
痛定思痛,我决定推倒重来。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全扔了。什么复杂标签系统,什么多层嵌套文件夹,通通不要。
我就开始动手改:
- 大刀阔斧砍文件夹:就建了几个大类的文件夹,比如“工作相关”、“学习资料”、“个人生活”、“随手记”。尽量扁平,一眼能看明白。
- 命名规则简单粗暴:文件名就用最直接的描述,加上日期。比如“2023-10-26-项目A总结报告.docx”。
- 笔记就用纯文本:想法、备忘录啥的,就用最简单的文本格式记,或者用个基础的笔记软件,不再追求啥双链、图谱了。
- 搜索是王道:现在电脑搜索功能都挺强的,只要文件名取得还行,大部分时候靠搜索就能找到。
这么一搞,你猜怎么着?清爽多了!虽然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高级”,那么“系统化”,但找东西快,记东西也方便,用起来顺手多了。
所以说,“秘阁”这玩意儿,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自个儿弄的,关键不在于多“秘”,多高级,而在于得实用,得让你找得着东西。弄得太复杂,只能像我开头那样,成了个摆设,自己都懒得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