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以前我老琢磨一件事儿,啥是“最棒的”? 不管是做事的方法,还是看人,总想找个标准,分个好赖,整个“最棒”出来。 感觉,就跟魔怔了似的。
折腾的开始
我记得有段时间,就为了弄明白一个挺简单的问题,咋能最高效地安排自己的一天。我跟你说,那段时间可真是下了“死”功夫。
- 第一步,我先是上网扒拉,看各种人分享的经验,什么时间管理大师,什么成功人士的秘诀,存了一大堆。
- 第二步,我买了好多书,什么番茄工作法,什么搞定GTD,书架上一排,看着都觉得自己特“专业”。
- 第三步,我开始实践。今天试试这个方法,明天试试那个方法。早上五点起过,晚上熬夜搞过,还弄了特复杂的表格,记录自己每分每秒干了
就这么折腾,把自己搞得贼累。 效果? 时好时坏。 有时候感觉挺顺,有时候又一团糟。 最关键的是,心里老是绷着根弦,总觉得还有“更棒的”方法没找到。
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那段时间,我不光折腾自己,看别人也老带着个“最棒”的标准。 看到同事做事慢悠悠,心里就嘀咕:这效率不行,肯定不是“最棒的”。 看到朋友生活随性,又觉得:啧,这不上进,离“最棒”差远了。
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有个“最棒”的尺子,到处去量别人,也天天量自己。 结果? 看谁都不顺眼,觉得自己也挺失败。 整天就在那儿比较、焦虑。
有一次,我为了一个“最棒”的方案,跟人争得面红耳赤。 回头想想,别人的方法也不是不行,也能解决问题,只是跟我心里那个“最棒”不一样。 那次之后,我突然觉得有点没劲。
后来的发现
后来怎么想通的? 也不是啥大事儿。 就是有天,我瞎忙活了大半天,效果不咋地,心里特烦躁。 傍晚出门溜达,看见小区里几个老头老太太,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挺自在。 我突然就想,他们这活法,算“最棒”吗? 按我的标准肯定不算,效率不高,没啥产出。
但人家看着挺乐呵,挺舒服。
那时候我就琢磨过来了。 哪有什么唯一的“最棒”? 适合自己的,让自己舒服的,能解决问题的,可能就挺好了。
我开始不那么死磕了。 那个时间管理,我后来就挑了几个自己用着顺手的点,结合着用,不再追求啥“完美范本”。 事情能做完,人不那么累,就行了。
看人也是。 不再老想着给别人打分,分个三六九等。 每个人活法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挺正常的。 你觉得好的,他不一定觉得。 硬要套个“最棒”的模板,没啥意思。
现在的想法
要问我这回实践记录的“最棒的”是 我觉得,“最棒的”就是放弃寻找那个绝对的“最棒”的过程本身。
是明白了没必要跟自己较劲,也没必要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 大家都不容易,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活得舒坦点,就挺 不再瞎折腾,不再焦虑,这种感觉,对我来说,就是“最棒的”收获了。
现在做事,我还是会努力,但更多是关注过程,关注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死盯着一个虚无缥缈的“最棒”目标。 这样一来,反而觉得轻松多了,效率有时候还更高了。 真是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