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搞了一天,就琢磨这个“王庸”。
我就想着,这名字看着普通,但肯定有点啥说道。就打开电脑,准备搜搜看,记录一下过程。想着这应该不难,不就一个人名嘛顶多查查生平事迹啥的。
结果好家伙,一搜出来一大堆“王庸”。
给我整不会了。有搞历史地理的,说是中国科学史的开拓者,无锡人,跟着梁启超、王国维他们混过,写过《中国地理学史》啥的,看起来挺厉害。资料说他民国时候就挺活跃了。
然后,又跳出来一个导演王庸,说是拍《白毛女》、《刘三姐》这些的,还因为《十送红军》这首歌跟人打官司。这就完全是另一个领域了,文艺界的。
更别说,搜着搜着,还关联出一些像王莽、曾国藩、贾诩这样的人物评价。说这些人历史上评价都特复杂,有好有坏,争议很大。我就纳闷了,这跟“王庸”有啥直接关系?可能是搜索引擎觉得我在关心“评价复杂的人物”?搞不懂。
资料太多太杂了,看得我头都大了。一会儿是学者,严谨治学;一会儿是导演,搞艺术创作;一会儿又扯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我就像在信息堆里刨食,想理出个头绪,但越理越乱。
为啥要琢磨这个“王庸”?
也不是真对这个名字本身有多大执念。主要是前阵子,跟一个老伙计聊天,他就聊起一个人,说这个人,本事是有,但做的事儿,很多人看不懂,甚至觉得他人品有问题。但另外一些人,又觉得他特别真性情,够朋友。
这不就跟搜“王庸”这感觉差不多嘛信息一多,各种说法都有,你都不知道该信哪个。一个人,在不同人嘴里,能有好几个样子。
我就想,这世道,看人看事,是越来越难了。不像以前,好人坏人,黑白分明似的(虽然可能也是假象)。一个人干点动机是影响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看,还未必看得清。
所以今天就拿“王庸”这个名字当个引子,实践一下怎么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里,试着去理解一个可能很复杂的人或事。我就把搜到的这些不同“王庸”的资料,还有那些关于复杂人物评价的讨论,都摊开来看。
我试着把那个历史学者王庸的经历捋一遍:求学、研究、写书,看着挺清晰。但也看到说他“通人情世故”,甚至帮国民党找过陈赓(虽然可能是误传或玩笑),这就让这个形象不那么“纯粹”了,变得有点立体,有点“人味儿”。
至于那个导演王庸,信息相对少点,主要是作品和那个官司。这也算是一种人生轨迹。
搞了一下午,笔记记了不少,但要说完全搞明白了“王庸”是谁,或者说搞明白了“怎么透过信息迷雾看人”,那还差得远。
但这个过程本身挺有意思。就像在现实里跟人打交道一样,你得听各方说法,看各种表现,然后自己心里有个谱。这谱可能不准,但总比一开始就稀里糊涂或者直接下定论要强。
今天这实践记录,就算是对付复杂信息的一次笨拙尝试。也没得出啥惊天动地的就是觉得,看人看事,慢一点,耐心点,别急着站队或者贴标签,挺重要的。这堆资料,我先存着,以后有空再翻翻,说不定又有新想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